门槛儿

来,咱们换个角度看事件

前两天,帝都的朋友在群里讨论一件事儿:市区内居民区的马路边上,夜间停车是否应该收费?

有个支持收费的朋友举了个实际案例:他家周边的马路,以前晚上是免费停车的,结果是一位难求,经常找不到车位;收费以后,再也不缺车位了。

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适当的提高门槛儿,可以更好的配置资源。就好像每年的高速公路免费日,把高速变成了停车场兼游乐场;广大人民群众起早贪黑省下来的高速费,在高速上买两桶方便面,就又赔回去了,还搭上了半天的宝贵时间。

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车位、高速公路这类稀缺的公共用品,收费没问题,问题是收的钱,怎么能让老百姓监督到,怎么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肥了某个小圈子的人。嗯,就此打住,免得文章猝死。

门槛儿处处可见。修门槛儿是门好生意,不论是把高门槛儿变成低门槛儿,还是把低门槛儿变成高门槛儿。

互联网这个世纪大发明,所到之处门槛应声而降:搜索引擎把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网络购物把购物和卖货的门槛降低,等等等等。与之相关的都挣大钱了。

然而在旧的门槛消失之后,人们迎来了新的门槛: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中该如何筛选自己想要的?哪些信息是对于自己真正有用的?于是出现了各色人等,罗振宇帮人降低选择图书的门槛,李佳琪帮人降低选择货品的门槛,周小平帮人降低爱国的门槛,等等等等。与之相关的也都挣大钱了。

而会员制则反其道而行,通过增加门槛,来让大家构建其属于自己的小圈子:Costa构筑了一个物美价廉购物的门槛,高尔夫俱乐部构筑了一个同等阶层社交圈的门槛,秦城别墅构筑了一个高级官僚另类退休的门槛,等等等等。与之相关的,都和大钱有关哈。

联想到我的上一篇文章,因为敏感词的缘故,我在公众号里修改了两次才发布成功。第一次修改是把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阅百度百科,是第二个和第八个词)给删掉了,但是不成功;第二次是把两个中国的地名修改了一下,变成了深圳河南(这是一个地方啊,不是两个)和西域,于是OK了。这让我很困惑,核心价值观是只能刷在墙上吗?地名是只能口耳相传吗?

敏感词的设置毫无疑问是提高了写作的门槛儿。对于作者来说,不仅要对哪些词是敏感词比较敏感,还要懂得如何规避或者替代这些敏感词,因此还得知道些地理和历史知识;牛X些的,还要自己造些新词或者旧词新用,比如当年很热销的“平西王”和“康师傅”。

我觉得敏感词这种手段,是属于临时工水平的门槛儿。首先,如果领导的意思是万径人踪灭,那这个做法并不能达到千山鸟飞绝的效果,该说的还是能说出去;这门槛就成了个摆设。

其次,如果领导并没有控制舆论的想法,那这么做不仅仅有违上意,还把门槛变成了黑锅让领导背;你看,像刘晓明大使这样的官员就要出面和西方媒体澄清:中国人是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言论自由的!

第三,如果领导是既不想按死也不想放开,而是有限度的控制一下舆情,那其实很简单,爆个娱乐圈的八卦,不就把吃瓜群众们的注意力转移过去了?娱乐圈秒变救生圈。越整敏感词,越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呀!

依我之见,敏感词这样的门槛儿,不如就撤了吧。

有趣,就转发一下。

有缘,就关注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