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这只夏日音乐会的麦霸,还有个响亮又文雅的名字
作者:张海华
绘图:滕今朗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七月盛夏,蝉鸣声声。到了晚上,蝉鸣渐歇。尽管辛弃疾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之句,但毕竟是偶尔几声。夏夜,郊野的草丛中,另外一种昆虫正在振翅而鸣,发出甜美的歌声,那便是螽斯。
那么,最常见的蝉有哪些呢?无论在华北还是江南,最容易见到的蝉,主要有3种: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蟪蛄。
“无知鸟”与“老前”
蒙古寒蝉
在浙江海宁,蒙古寒蝉被称为“无知鸟”(“鸟”字在方言中发音为“吊”),因为其雄蝉的鸣声就是持续的“无知鸟!无知鸟!”北京人称呼蒙古寒蝉为“伏天儿”,这其实也是在模仿它的叫声。上述3种蝉中,蒙古寒蝉的鸣唱期是最长的,在浙江,可以从6月持续到10月初。北宋词人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估计说的就是蒙古寒蝉吧。
蒙古寒蝉体长3厘米左右,背部以绿色为主,杂以黑斑。其鸣叫的音调比较多变,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而黑蚱蝉体长可达四五厘米,体色几乎全黑,它的叫声要单调很多,有人说,那是一种“持续的、强大的、电锯噪音般的”声音。因此,它的俗名就叫“老前”,这里的“前”是象声词,意思就是说它只会无休无止地“前前”叫。
黑蚱蝉
黑蚱蝉最喜欢“大合唱”,有时一棵树上就有好多只一起唱,气势虽然不小,但有时也真的嫌它们太吵了一点。
蟪蛄
蟪蛄则是3种常见蝉中最小的,体长才2厘米多一点。其雄蝉常发出“滋,滋······”的鸣声,也有人打趣说,它的叫声像是“吃,吃,吃”,好像它老是吃不饱似的。蟪蛄个子小,鸣唱声也比前面两种蝉轻很多。
“草丛演奏家”登场
天色黑了下来,“万树暮蝉鸣”也终于逐渐消歇了。不过,草丛里却传来了“吱吱、唧唧”的鸣声,这不,夏夜鸣虫的音乐会开场了。这些“草丛演奏家”中最著名的,当属螽斯,俗称蝈蝈。
螽斯
乍一看,螽斯与蝗虫长得很像,很多人搞不清它们的区别。仔细观察便知,蝗虫常披坚硬的“盔甲”,而螽斯的外壳要柔软得多;更明显的是,螽斯有着细长柔软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要短很多,而且相对比较粗。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这里的“斯螽”就是指螽斯,而“莎鸡”是另外一种著名鸣虫,即纺织娘。古人认为,螽斯以两股相切发声,故说“动股”。实际上,螽斯发出鸣声,不是因为两腿摩擦,而是靠雄虫的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而发声的,不同种类的螽斯发声频率不一样,故鸣声也不一样,但通常都很有金属质感。
顺便说一句,7月也是寻找虫蜕的好时机哦。各种蝉、螽斯的若虫会趁着夜色爬上树枝或草叶,上演“金蝉脱壳”“螽斯羽化”(即从若虫变为成虫)的好戏。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带着手电筒,去公园、郊野夜探自然,边听夏夜草虫音乐会,边找晚上出没的小动物,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