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南补北法临床运用

学中医 慧生活

I 摘要:《难经·七十五难》中记载:“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衍化为“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依据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泻南补北法临床运用
金涛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相适应,东方为木,入通于肝;西方为金,入通于肺;南方为火,入通于心;北方为水,入通于肾。“东方实”即为肝实,“西方虚”即为肺虚,“泻南方”即为泻心火,“补北方”也称补肾水,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治疗时采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法则。
泻南补北与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肺虚的病证应该补脾土,而不应该补肾水,那泻南补北之法是否不符合“补母泻子法”呢?
实际上,泻南补北法是“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症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来说是阴血不足、心火旺盛,从而引动肝火,肝木太过,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之法。心火为肝木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心火降则火不刑金,肺经得安;虚则补其母,肺虚理当补其母一一脾土,但如果木气太过,乘土过深,虽补土但仍不足以荫养其子,则可补肺金之子一一肾水,子实则不食母气,益子之气,使子实而济母。并且,补肾还可益肝,肝主藏血,属阴,肝肾同源,故补肾水可滋水涵木,平降肝阳,如此泻南补北,共同发挥作用,使过者退,抑者平,阴阳和顺,从而木平金定。
泻南补北法常用方剂
泻南补北法不仅是应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治疗的一种补泻方法,而且对临床的辨证施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用“泻南补北法”来治疗疹证,创立了虎潜丸、大补阴丸,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七十五难中可以知道泻南补北法最初针对的是木实金虚的证候。随着医学的发展,泻南补北法在临床中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不仅仅是治疗肝实肺虚的病证,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用补肾水,抑肝阳,泻心火的方法,从而使人体生克制化关系保持相对的平衡。
泻南补北法治疗失眠
运用泻南补北法的理论指导治疗失眠障碍有很好的疗效。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认为人之痞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心神调节痞寐的基础。
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思虑过度、劳卷、年迈体虚及病后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至不寐病症;其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衰,阴阳失交。因而在中医循证医学的指导下,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在运用中药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失眠患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伍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疗效稳定明显,又无依赖性。
治以黄连、黄芩清泻心火、泻热除烦,阿胶滋肾阴、补肾水,百合、合欢皮、远志养心安神,刺五加、柴胡调畅情志等,合用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就构成了一首泻南补北、滋阴降火的典型方剂,对治疗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心肾不交之证有较好的疗效。
病案:杨某,男,62岁。初诊时已出现失眠2年余,烦躁不安,夜间易醒,每晚约2到3次,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显示有中度抑郁、焦虑,长期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因长期服药,途中2次自行戒断而致失眠焦虑抑郁症状加重,辩证为不寐之心肾不交。
运用泻南补北之法,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之方剂7贴,嘱其晚饭后、睡前各一剂,并将西药逐量减药。二诊时患者诉烦躁情绪、腰膝酸软等症状均缓解,睡眠质量明显好转,但焦虑抑郁症状依然存在,予守方7剂,后坚持服药2月余,睡眠佳,精神可,焦虑抑郁症状消失。
泻南补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常与其他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燥证”,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因其病程较长,可排除感受燥邪所致的外燥,应考虑内部的水火不济而致的内燥。
心为君火,居于身之高位;肾为水脏,居于身之下位,心火下降于肾水之中,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若心火亢盛,肾阴不足,则会出现水火不济的症状,即出现口鼻干燥、眼干涩痛、口腔烧灼等。本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为法度,运用泻南补北法,平衡阴阳,调整盛衰,交通心肾,共奏调和阴阳之功。治疗上常以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为主,予以黄连、淡竹叶以清泻心火,女贞子、墨旱莲、制黄精以滋养肝肾之阴,生地、石解、玄参以养阴生津等,共奏泻心火补肾水之效,以使水火共济、阴阳调和。
病案:邵某,女,49岁。主诉:口干眼干1年余,眼干涩无泪,视物昏花,咽干燥少津伴有吞咽受阻,自觉咽中有痰咳吐不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寻求中医治疗。笔者在泻南补北法原则的指导下,予以滋阴补肾降火之中药7剂。二诊时,患者自诉唇干较前好转,唇色变得红润起来,眼睛仍干涩,在前方的基础上予以加减,后又联合膏方服用,半年后口干、眼干症状皆消失,其余症状亦随之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