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学生,决定中国下一代的命运|大学生|高考|学校|教育|老师
他们,如一个个固定的锚点,成为我对国情最方便的观测;他们,以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切的感知。——黄灯
高考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短暂结束,代表着我们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一个过渡。
高考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眼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否认的是,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无论学生们的家庭和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以及原有的阶层。
通过高考成功改变的有,但其中的佼佼者并不多,更多的是考入二本学校继续学习的普通学生,他们构成了向社会输出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状态也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状况。正如黄灯教授说的那样:
“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学生,决定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教授亲历
黄灯教授,1995年本科毕业,在经历过三年的社会生活后,黄灯决定考研,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成功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硕士毕业后,又成功进入中山大学继续读博。博士毕业后,她在南方的一所二本学校入职,开启了往后的教师生涯。
由于她体验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她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由于教育的普及,学历在社会当中有了普遍的提高,在她初入社会的那个年代,专科生在毕业后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而在十几年后,她却发现找工作的主流已经变成了大学生。
这些大学生们也有等级之分,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进入经济发达的地区,收获一份体面的工作,普通的一本大学毕业生则可以进入普通地区发展较好的城市,找到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而二本及以下的毕业生,往往进入中小型城市,又或者是回到乡镇中,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凭在客观上也被稀释了,这是不可否认的。”
黄灯教授在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她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观察。由于她所任职的学校是二本普通学校,她将考察对象集中在二本学生身上,根据他们的家庭、性格特点、理想信念和就业方向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对比分析
黄灯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了研究,举了四位同学的例子。第一位同学来自广东汕头,据黄灯老师描述,她家中是做生意的,非常有钱,父母也都是很时尚的打扮,尤其是母亲,看起来非常年轻漂亮,而这样的家庭也让女孩养成了外向大方的性格,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游刃有余。
她完全不会担心学校是二本这个问题,因为家中早已给她安排好了工作,只要毕业后拿到文凭,便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接下来的生活。
第二位同学生于农村,报到那天是哥哥送到学校的,兄弟二人看起来非常独立,尤其是哥哥,办事沉稳,颇有经验,一看就是在社会上闯荡过,而这位男生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心智坚定,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不需要靠家庭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第三位同学的父母都是老师,包括男生在内,人看起来斯文懂礼,男生一看就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人处世落落大方,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工作稳定,衣食无忧。
第四位同学是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女孩,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女孩在面对很多人时,会有一些无所适从。她在大学默默无闻,进入社会也是如此,成为了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而他们这些八十年代的学生和九十年代的又不尽相同。
黄灯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九十年代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性格当中少了八十年代学生的谦恭和隐忍,多了自信和大方。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二本学生,他们无疑构成了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接受了普通的大学教育,会因为家庭的影响而从事不同的工作。比如,商人家庭的孩子会选择尝试着做生意,父母是公务员的孩子会选择进入体制,从事公职。
不可否认的是,二本学生才是社会当中的大多数人,他们步入社会,从事普通工作,就像是国家各个关节当中的普通零件一样,虽然不出彩,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社会基石
精英之所以被称为是精英,是因为其人数少,难度大,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精英们看上去不“接地气”,不了解社会的现状,不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模式,自然也就不了解最真实的社会现状。
反观二本学生,他们基数大,几乎占据了大学毕业生的绝大部分,并且在毕业之后,他们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构成了社会运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发力者之一,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正如黄灯教授所说的那样,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学生,决定了中国下一代的命运。在名校光环越来越严重的现在,二本学生们不应当被轻视和忽略,而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重视,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使其成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出一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