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伊拉》真剧透:千万别恨亲妈,因为你注定成为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正在上映的电影《黑白魔女库伊拉》?

这部作为“时装片”看的迪士尼反派电影,如果不过度深究情节,抱上爆米花看看华服和上乘的美术设计,还是可以令观影比较开心愉悦的。

电影《黑白魔女库伊拉》

(下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的库伊拉由于生母的冷血残暴,在得知真相(自己的偶像是杀母仇人,杀母仇人才是自己的生母,也正是自己黑暗性格和设计天赋的根源)之后一度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挣扎——难怪我从小就总是闯祸,难怪我会“分裂”出残暴的人格,我也终会成为自己的仇人(生母)那样的人,即使她害死了父亲、疼爱自己的养母,甚至想杀死自己?

电影《黑白魔女库伊拉》

来自原生家庭和血亲的“遗传基因”,似乎无论她如何挣扎,终会将库伊拉变成那个,自己最恨的女人一样。

电影的结局,虽然库伊拉确实继承了亲生母亲的设计才华和神经质,但是却并没有成为男爵夫人那样无视生命、残暴冷漠的人。

这与她的养母从小对她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也从侧面似乎展现出,除了无法抗拒的血统和原生家庭牵绊,当我们真实地意识到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后,命运往往有机会重新被握回我们的手中。

被遗传的“疯狂”

确实有研究表明,很多精神性疾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例如:如果双亲中的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遗传度为15%左右,而如果双方都是精神分裂症,子女发病遗传度则会高达40%。

《少年派》中王顶男被查出有遗传的精神病,

余生可能都要住在医院里

但除了精神疾病以外,其实有另一种“遗传”会更加常见地出现在我们的家庭之中,隐形,却又如诅咒一般挥之不去。

我的一位朋友,已经离婚两次,每一次都被家暴。一年前又一次结婚,对方是位公认的温文尔雅的先生,所有人都觉得她终于要摆脱“家暴的诅咒”了,却不想好景不长……

不到一年她又被家暴了,哭泣着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她。但在了解了一些原委之后我发现问题可能远不是“那个男人是个混蛋!”这么简单。于是,便建议她和先生一起进行心理治疗。

后来,我了解到那一次“暴力冲突”本是非常小的家庭分歧,但我的朋友突然就开始对老公咆哮。

“我知道你就是故意!你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要动手打我,你打我啊!”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现在想起这种场景,也许会觉得有些好笑,但是两人的沟通,女人似乎总是会“故意激怒”对方,并开始“叫嚣”,直到最终男人真的动了手。

就如同故意要验证男性都是会拳脚相向的混蛋一样,每一个与她结婚的男人都“变坏”了。

在与咨询师的一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都逐渐看到了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东西,问题绝不仅仅出在男人们的身上,并开始尝试新的沟通方式。

如果我的这位女性朋友在潜意识中就认定“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只有不断地自我验证或者“培养”出一个渣男,她的潜意识才可以得到“满足”。

日剧《黑皮记事本》

而背后真正站立的却是她的父亲。

那个在童年不断殴打母亲的父亲,与如今家暴自己的丈夫,合为了一体。而她的婚姻悲剧也如同父母的婚姻模式一样,难以挣脱一种“血液的诅咒”,被困在其中,无法挣脱。

但其实这更多并非“遗传”而是她潜意识的选择,因为她无法看到一个“正确的样本”,甚至无法想象,和谐忠诚的婚姻,良性友善的沟通,相互理解的爱情,等等。

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模式,自我情绪调节方式,都会严重影响子女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式。

在遇到问题之后的咆哮,对骂,失控的情绪,相互攻击,可能都会直接被照搬到子女成年后的生活中来。

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就发现,童年有虐待或被忽略经验的父母,对于自我情绪的调节,负面情绪的处理等诸多问题,都会遗传给他们的孩子。

年幼时的经历,会使子女在成年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拥有孩子之后,依旧受到更多情绪调节和失控的挑战。

同时,他们也可能更加难以参与目标导向的行为(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务,并忽视干扰),与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差有关(通过生理指标,即孩子的心率变异性高推知)等等。

研究还表明这种“遗传”对于男孩子的影响会更为严重,因为女孩可以更容易接受家庭以外的关于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训练。

这种创伤和“错误”都很可能被一代代传下去。

但研究者也发现,当我们真正看到问题,并有意地观察自我和努力调整,学习培养下一代的情绪调节,努力在自身压力的时候,警醒,有意地让自己停下来,并倾听自己的感受,理解对方的处境,等等方法。

这些都可以帮助那些带有伤痛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下一代时,将伤害降低,并有可能“阻止这些诅咒”,重拾对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

纪录片《孪生陌生人》

如何重获人生的掌控权?

首先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是前文说的,很多时候可能我们都并非真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者相处模式是不健康的。

而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因为人类就是这种容易依赖于熟悉事物来制造安全感的生物。

我们可能确实都在努力,希望可以抓住幸福,但是却更可能陷入习惯性的情绪之中,而这种情绪的记忆,也许不仅仅是美好的,更可能是痛苦和相互的折磨与伤害。

所以,很多时候“断绝”是很痛苦的事,它意味着某些对原生家庭的背叛,甚至是对我们潜意识中的自我的杀害,但是也正是意味着全新“生命的诞生”。

英剧《梅尔罗斯》

如果你真的想要尝试,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而当你觉得无力和孤立无援的时候,也不必觉得羞耻,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尝试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起探索,他们可以帮助你,并陪伴你走出黑暗的时刻。

a)梳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当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意识到,自己在重复父辈的某些模式时(很多人是可以意识到的,但是却不愿承认或者改变)我们就应该保持觉知,并尝试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了。

那些内心的声音,到底是什么?也许你会发现无奈、痛苦、愤怒、伤心、自责,等等,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看到它们。

并学会不要为你父母所做过的事而怪罪自己,或者为心中萌生“恨意”的那个自己感到愧疚。

而当父母依旧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的时候,尝试保持距离,并尝试切断一些联系。

你最需要负责的是你的人生,你的感受和未来,并非他们的。

他们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

纪录片《孪生陌生人》

b)多关注自己的情绪

“看到并倾听”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察觉,无论是对于关系还是我们自己。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候,因为某些事件而发生了很激烈的情绪反应时,可能正是你多关注自己的,发现那些被自己隐藏的创伤的时刻。

留意它们带给你的感受,并尝试自我分析,他们是否与童年的一些记忆相似,或者关联。

这也许正是那些原生家庭经历的影子。不要惧怕它们,并尝试和你信赖的人或者你的咨询师分享。

c)别放弃期许你的未来

当我们发现,自己确实在重复着原生家庭的“悲剧”,或者有着与父母一样的可怕情绪失控感时,也许会觉得非常沮丧和绝望。但是请相信,当你看到这些,并在内心发出“我不想这样!”时,这正是改变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一刻。

没有人的童年没有创伤,也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同时,每一个新的孩子也都拥有着比父辈更多的知识能力,来获得更好的未来。所以不要停止对自己的期许,也不要放弃改变。

电影《风雨哈佛路》

我们可以通过和伴侣更多的沟通、探讨,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以及处理矛盾的方法。

社会在进步,我们一定可以有新的道路,来跳出父母的思维方式,只要我们鼓足勇气勾勒出全新的地图,并向着他不断努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