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未见好仁者(4-6)

前章有“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能好仁之人,恶不仁之人。那么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身体力行去做到仁呢?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好仁者,天性崇尚仁德的人。

不仁,一切伤身害性之事。

尚,超过。

为,表示一种行动,努力靠近的意思。

用其力,竭尽其力。

盖,用在句首,表示以下所说的话带推测性,相当于“大概”。

未之见,即“未见之”。

【译文】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天性)崇尚仁德的人,也未曾见过(天性)厌恶不仁的人。崇尚仁德的人,那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实行仁德时,只是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一天把自己的全部力量使用在仁德上呢?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未曾没见到罢了。”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重视仁德的情操。但当时社会动荡,崇尚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孔子所持的忠恕之道还认为,凡事应该推己及人。厌恶缺乏仁德之人的人不能称作是仁者。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因为真正的仁者一定有包容之心,能够容纳万物,而且会用自己的仁心来感化、教化不仁之人,一定不会把“不仁”的思想、情绪、行为加到别人身上。但是,就连这种能持戒守身、厌恶不仁之人都难以见到了。

孔子进一步设问,“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仁”是很难的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在一天之内随时随地、用心处世都完全符合仁道。但其实“仁”又很简单,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靠个人的自觉。为仁由己,欲仁方可得仁,只需真正在向“仁”为“仁”上用功夫,只要立志去做,勿须勉强用力,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没有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的,只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意志不坚定罢了。当然,也许确有因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孔子极其含蓄地发出深深的感叹。

“仁”有体、用之分。仁之体指个人内心的修养,要求人们怎样做到“仁”;仁之用指达到“仁”的境界后,要有宽大胸怀。仁者爱人则会爱一切人,好仁之人必然不会讨厌不仁之人,而是用“仁”心观照万物,对不仁之人施以仁道,用行动感化他人,使众人皆归于仁。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好仁之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而是虚伪之“仁”。

孔子的这一观念,既是对弟子的鞭策,更多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面对当时社会动荡混乱的局面,一直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坚持认为人都是可以改造的。人无论其仁与不仁,孔子始终持有一颗温润的宽容之心,其内心深处饱含着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美好期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