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昨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融创的朋友在推广网上售楼处,觉得挺有意思。随着疫情的持续,到售楼处去看房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风险确实比较大。所以各家地产公司面对销售的压力,不得不选择一些替代方案来与潜在的购房者互动。是否能促成交易,还得走着瞧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针对“云卖房”写的,希望通过对这个事物的一些“浅见”给买卖双方都能带来点启发。
“云购房”其实不算个新鲜事物,在前几年“互联网+地产”盛行时和去年的电商平台(京东和天猫)都热火过一阵。但因为客户习惯和体验问题,所以一直不温不火的。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打通线上与线下,全方位提升用户的购房体验。服务包括为用户提供从选房、买房直到入住整个过程的闭环服务。简单点说就是把原来你在售楼处(中介)买房的全过程都搬到线上。夸张点说,即使一个人都不接触,也能买到一套房。传统购房服务与这种“云购房”比较,最大的优势是“真实感”。而这种肉身到场的真实能带来“安全感”(但并非真的安全),毕竟大家都习惯了“眼见为实”!在往常买一手房时,开发商往往给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看房体验。从售楼处到样板景观,再到样板房(俗称两点一线),简直是美轮美奂。再加上线下,不管是售楼处的销售,还是中介的小哥,都是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他们好像都能答得上来,还包你满意!这让购房者有很好的买房体验,虽然房子到手后,还是不可避免的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个时候已经和销售没什么关系了,该是客服部门接手了。而“云卖房”缺少了“看盘”这个环节的价值加持,销售(中介)的“忽悠”因为隔着屏幕,也很难让人“共情”,所以楼盘的介绍就没那么生动了。这个时候要让人有购买的欲望就比较难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将房产相关的所有信息明明白白的呈现给购房者,让他们相信隔着屏幕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比如容积率,绿地率,停车比例等都能一目了然。就像房产开发商向规划局报审一样,一本详尽的册子:既有效果图、也有总平面图和分析图,还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还附带一些文字说明。购房者除了无法边看边听销售讲解,还失去了肉身体验样板房的机会。大好几百万的价格,连房子都没看到就买了,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我想这会促使VR技术往更逼真方向发展的。因为有应用场景,又有“金主爸爸”,技术的发展不用太担心。技术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想解燃眉之急,最务实的办法是把户型图标上尺寸,而不是通过缩小家具让房间看上去“巨大无比”。虽然不是每个买房的人都看得懂户型图,但是尺寸在那里放着,面积是实打实的。他(她)可以通过类比和联想,感知出空间大小。缺少了切身的感官体验,已经减弱了买房者的购买欲望。如果再找不出补救的方法,那销售额就真的不堪设想了。购房这个事件,其实除了真实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安全”。毕竟掏空6个荷包,集一生的财富购买一套房子是件“天大的事情。所以,良子觉得将”安全感“贯彻在整个”事件“中,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买房意愿的。往常购房者去看完样板房和售楼处之后,如果有购买的意愿就会下“定金”,直至交房可能也没啥消息推送给他了。即使他很好奇自己的房子长啥样,也只能偶尔去看看脚手架和防护网。而现在“云卖房”应该要做的更好。现在直播技术这么成熟,完全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让购房者关注楼盘的成长,每一天的进度都尽收眼底。深度的参与,会让甲、乙方关系变成合作关系,更有助于顺利交房。试问,谁会对自己花了心血的“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呢,爱还来不及呢。购房除了看房环节,还有交易环节很多麻烦事。往常都是需要本人亲自到场才能办成的,往往还有不少签字画押的工作要完成的。疫情使得交易尽量避免面对面,这促使“云卖房”要将这些线下的手续全部搬到线上。这完全可以学习下银行或者电商,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房产交易当中。以前,我们可没少干“刷脸”花钱的买卖啊。既然技术不是问题,那就是意识问题咯!房屋买卖除了甲、乙双方之外,还涉及到政府监管的问题。所以,在非常时期,“房产云交易”可能还需要在政策制度上有所突破。
除了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之外,还要针对性的进行立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房产作为老百姓一生买到的最大的“商品”,很少听到有“退货”的。那是否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三包服务”呢?明确“退货”的条件,这样让消费者在线上买的房子,也可以高枕无忧!新事物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某种契机,“云卖房”作为特殊时期的一个补充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房企所运用。房产交易从选房到交易,再到交付,是一系列的服务。“云卖房”即使把所有的流程搬到了线上,更安全、更高效。作为一项服务,它的本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那就是把“客户当成上帝”,服务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