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边的吴山上,有一座祭祀徽州太阳菩萨汪华的汪王庙

杭州西湖边的吴山上,有一座祭祀徽州太阳菩萨汪华的汪王庙

司马狂/文

徽人的民间信仰中,有拜“太阳菩萨”汪华的习俗。之前,我总认为这是徽州人独有的,外乡人应该是不会知晓汪华为何人的。偶然的机会下,得知目前寄居的杭州城内,亦有一座专门祭祀汪华的庙宇,杭州城内的百姓称之为“汪王庙”!于是,去年冬日便特地寻迹去过一趟。今年,复又听闻汪王庙有遗物在存,索性又专门去了一趟。

杭州的汪王庙在西湖边的吴山上,从吴山广场上行,至城隍阁,莫入城隍阁,沿着城隍阁的外围继续前行,不远处就是“十二生肖石”。十二生肖石上行的第二个路口,往右边下行,就能找到汪王庙。在那个路口处,有个指示牌,上面有冲下的箭头,指向三茅观,沿着那里走,没有多远就能到。

如今的汪王庙,看不到任何庙宇的蛛丝马迹。唯有挨着路边的那块大石头上,赫然写着“汪王庙税地”几个字。民国廿五年时候,汪王庙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汪显、汪濂、汪绍功还曾具文《呈杭州市政府为吴山汪王庙减轻地税请核转由》,请求杭州市政府按照当时岳王庙和钱王祠一般,给予汪王庙地税减免。时任杭州市长的周象贤很快做了批示,将汪王庙地税由1970,减了1950,只收20(资料上只记载为银数,没有具体单位)。只是税地今犹在,庙宇却是荡然无存。

起初,我以为汪王庙应当是徽商旅杭者众多,商贾们聚集一起时候,才修的。《杭州府志》中多有记载此庙,却没有记录庙宇建造于何时等详细资料。后来查阅资料《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才知晓,这吴山上的汪王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于杭州人民缘何会自发修建一座汪王庙来祭祀汪华呢?那是因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占据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自称“吴王”。此后十余年间,任凭他处战火蔓延,生灵涂炭,汪华治下六州百姓,怡然自若,未曾经历兵祸,实为乱世中的桃花源。后来,汪华见天下人心归于唐,不忍百姓枉受战火荼毒,自发上表归唐。百姓有感于汪华保全自家性命于乱世,这才有了这座汪王庙。

还是在《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中有一张民国时期的吴山汪王庙1:1500的地图,上面清晰记载了汪王庙的面积为24亩6分一厘。占地如此之大的民国汪王庙,其实是光绪三十一年间重修的。民国时候,汪王庙与毗邻的元宝心路3号的益寿庵还曾为地界一事,互有公函往来,最后直至把官司打到杭州市政府。在那些往来公函中,便有汪王庙光绪年重修和具体的庙宇占地的记录。而在那之前,汪王庙毁于长毛兵燹。据民间传说,洪杨军围攻杭州城,汪王大显神通,拒敌于钱塘江外。奈何阴兵受限,最终还是被太平军攻陷杭州城。于是,恼羞成怒的太平军便放火烧了汪王庙。民间故事虽不可考据,却也能彰显出此间百姓对于汪华的信仰。

虽然汪王庙遗址,看不出任何当年庙宇的迹象来,但你继续往前走,有一座“三茅观”,那也是于谦读书处,里面藏有一块残缺的当年的“汪王庙”界碑。这块界碑,静静躺在那里,向世人述说着当年汪王庙的兴盛。只是不知道,这块碑是否就是当年汪王庙和益寿庵打官司时候提及的,管庙人陈兰芳捡回来的,被益寿庵敲断抛弃在路边的界石。若真的是,那倒也是为此段公案留下一个亘古不坏的实证啊。

关于杭州吴山大观台侧的汪王庙,有两篇文献可供参考,一为清末汪文炳辑的《吴山汪王志略》,此文在浙江图书馆孤山路古籍馆内存有原本;一为民国时候戴振声、汪濂所编写的《吴山汪王志略续编》。两篇文章经由邵群点校后,收录在《西湖文献集成》第25册《西湖祠庙志专辑》,该书在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有藏,读者皆可阅读。故纸堆里找寻徽州的点点滴滴,那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信仰,不知读到此文的你,会否愿意一同寻找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