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课程 | “和大仙儿”与“美术和老师”之间的那些故事——贞元卓越课程研讨实录之美术

和晶

开封市贞元学校美术教师

爱孩子 爱画画 爱教育

“和大仙儿”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可能与以往的“课程总结”有些不一样。以往我们更关注这一学期的工作如何实施,孩子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但是现在,我想用自我审视的眼光去追寻在做老师的过程中的自我变化,希望可以为在座的老师,特别是新老师送去一点安慰和启示。

每个学期末进行的期末总结是为了什么呢,我找到了我几年间做的期末总结的目录,发现里面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这是2016年的总结目录——

2016

美术活动大事记

美术工作计划与实施情况

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调整依据

课程实施举例

那时候还没有固定格式,大家的自由度很高,但是关注点无一例外都是工作实施。

2018年的期末总结开始有了固定格式,增加了SWOT分析、MVVS分析、教师愿景、学生愿景,在总结工作实施的同时明确了目标、多了一分自我审视、对学生以及自我的期望。但对于总结中放在最开头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对于我来说可能只是一张用于自我分析的表格,MVVS(使命、愿景、价值观、行动)分析、我则一直在理解当中。

2018

SWOT分析

MVVS分析

教师愿景

学生愿景

学情分析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本学期课程内容

我个人的期末总结在2019年增加了自己的内容:关于课程逻辑的“儿童美术学科发展走向(金字塔)”,关于课程实施的“整体课程走向及实施情况”以及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分析。和最后关于自我发展的“教师自我成长”:

2019

· SWOT分析

· MVVS分析

· 儿童美术学科发展走向(金字塔)

· 教师愿景

· 学生愿景

· 整体课程走向及实施情况

· 六年级RIVER班级总结

· 七年级昆仑班级总结

· 八年级海螺班级总结

· 美术社团《食梦》总结

· 集体艺术活动总结(画展、写生、道具、化妆)

教师自我成长

在这段时间内我的美术课程开始系统化,把大量关注点放在了孩子们身上,自身虽有所发展,但也是课程需要的前提下所做的储备。我们无法将总结的目光从孩子发展上移开,总结完成则难免有“枯槁农人阶前坐,念念望秋深”之感。除了教学,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其他丰富的意义似乎不那么重要。我们并没有将自己是一个“人”、(拥有“人”所拥有的一切情感、价值感,以及人所需要的自我)作为前提,来将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其中进行明确的定位和编织。回想我的教学经历,这可能是作为一个“老师”,产生迷惑、不甘、不安,成就感、意义感缺失而导致自我动摇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满心满眼全是他们。孩子们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出现在帮助、教育、评价者的行列。孩子们有什么变化,他们需要第一时间知道并加以分析,他们用自己所有的创造力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挑战更高的难度,并且会为了变得擅长这些事而阅读众多的专业书籍来武装自己。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能做到这些的人真的非常了不起,并且值得敬重。他们确实为照亮孩子在燃烧着自己,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像亲人一样,在孩子毕业时难舍难分,双方都落下泪来。这样的老师我曾经非常羡慕,但是我非常清楚作为半个学校的美术老师的自己并不能与每个孩子建立这样紧密的链接。渐渐的,在的羡慕中我觉出一丝不对味,但并不是很清晰。孩子对老师这么依赖,是否会在他们以后没有老师的成长路上造成我还没有看清楚的问题。而老师们在离开孩子之后“念念望秋深”之感油然而生,发现在双方共同度过的这段时间里过得没有自己,除了投身在这种“付出”的“教育”当中,还有什么可以安放自己,并找到价值呢?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都在有意无意地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我们一直都在安放自己的途中,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教学生涯。我们可能会因为忙乱迷失,那时候我们生命无论是被外界褒奖还是批评,它的基调一定是低沉的,真正感受到这些带给我们的影响的只有我们自己。为“成功”而自我伤害地努力、付出,成功那一刻的欢愉有可能只是“饮鸩止渴”,我们需要站在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安放自己的生命,让生命有扎根的土壤,我们的力量才是源源不断的,永远不会被外界切断我们生命力的来源。

在这里,我想通过剖析自我在做老师的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来寻找这种在教育生活中安放自我的方式,可能并没有得出那么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遭遇可能是“泥沙俱下”,但它确实是在逐步变得明晰。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一个典型的“艺术生”变成了一个“老师”,在其中明白了一些“价值”,明白了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有自己的“承担”,有些东西需要“拒绝”,在一连串的摸索中达到“自我成长”。

如何“安放自我”?它的第一步一定是“认清自我”。这个“自我”存在于我成为“老师”之前很长时间。我们不能片面的将我们的生命从开始从事“老师”这个职业那一刻开始,我们也不能单单从我们的教学工作来分析我们的“自我”,生命不仅有专业的深度,它还有最丰富的“广度”,我们不仅在工作,我们不仅仅要一门心思地做最重要的“课程”,我们更有形形色色的生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与我们身边的人有深度编织,我们与我们遇到的所有人都形成了独特的“存在关系”。这所有的因素都成为塑造我们“自我”的助力,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整个生命的高度“审视自我”。

自认为自己在做老师之前对自我的认知非常清晰。出生在教师家庭的我好像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说教”,后来我才知道,我和每一个在这种“每个人都特别会讲道理”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样,对“说教”有一种特别的对待方式,“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家人当然了解我的这个“特点”,于是我在家庭中成员的印象中一大特点就是“不听话”。长大后想起来,觉得其实我只是不能马上消化说教中那些“道理”,更不愿意违心地按照大人说的去做,在自己没有达到那种“认知”之前,我不愿意痛苦的做出改变。我只是想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而已。尽管这样可能并不能减轻或避免在成长过程中要遇到的困难,我可能会走得跌跌撞撞。但相比于被动的接受,我更愿意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和把握自己选择的路,我愿意将所有的困难当做试炼,并欣然接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快乐与悲伤。爸妈后来不知怎么一切事都随我决定了,包括后来放弃走文化课上大学,转而成为一名当时不是太被看好的“艺术生”。

“不听话”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家长和老师的头疼,我在做老师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除了父母,我想对那些真正关心我的老师们说对不起,我总是在听完你们语重心长的话后仍然我行我素。想对大学与研究生生涯中我们的带队老师说“对不起”,我总在写生的过程中无故“消失”。其实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被一些有趣的东西吸引,在那里停留太久而忘记了自己正在跟着队伍前行。

在成为一名老师之前我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清晰,我是一名“艺术生”。虽然自由、懒散、好奇心重、规则意识淡薄。但是能较清醒地认识和感受自我,有自己的热爱并有钻研精神。我引以为傲的钻研精神在写研究生论文期间帮了我大忙。我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独自上路,用别人三倍的时间查资料、做总结,从中得到自己的结论,完成了那篇五万字的、现在看来颇为稚嫩的“用心之作”,加上自己积累了不算丰厚但也不算寒酸的作品,我觉得我可以无愧于自己的求学生涯了。做老师,应该也绰绰有余吧?

做老师、遇到这个团队无疑是我人生中遇到的一次巨大的转折和挑战。在这里我曾经迷失自我,再用很长的时间加此生最大的毅力找回自我。

最开始,我们团队最吸引我的一点,是特别能“共读”和“教研”,在这种共同学习和提高的活动里,我似乎找到了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生涯中最渴望但也最缺乏的东西。对自己的专业有更高一层认识的可能性,模糊地产生了对生命整体的延续性的认知。这个地方可以给我启示,可以让我慢慢找到打开新世界的方式。

虽然乐于钻研,但对于怎么做一个老师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只有一种感觉“要对孩子好”。不要说自己做课程,在这方面我起点为零,我当时真的只会画画。但我当时认为会画画就够了,我知道如何画难道不能告诉别人吗?完全没有察觉这种观念对于教师生涯来说是很大的灾难。因为当时对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和哲学方面知识的缺乏,第一次做的“课程设置”现在看来简直惨不忍睹。

这是刚开始“做课程”时我对二年级孩子作品画面的“畅想”。我当时完全不知道二年级的孩子是怎样画画,更不要说能对他们想要画画的原因有什么了解了,更不知道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能对这个世界感受和表现到何种程度。当时公开讲课程的时候,对于在座老师们的评价是抱着虚心接受的态度的,但还是有一个评价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导致我几近放弃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

“你根本不懂儿童美术”。

这是真话,但也是我当时无法马上改变的事实。

我想我正是从这里开始迷失的,我不那么自信了。

我甚至心急得想让初一的孩子在一个学期里就学完整个大学国画系的内容:

我现在无法想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教师生涯并且坚持了下来。自己画画与做一个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画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前者是自我发掘,后者是发掘他人。自我发掘需要倾听自己的感受并与要创作的对象交流,专注于自身与外界的交互。但发掘他人除了倾听自我之外更需要体会他人感受、明白他人的发展方式、寻找他人的兴奋点,然后“对症下药”。一个个体想要将心比心明白他人的感受何其困难,更不用说要站在整个生命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科对于发展他人甚至发展整个人类的意义。

同样作为老师的妈妈曾跟我说,要在岗位上钻研三年才能找到做老师的感觉。但可能因为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学校里教师的意义不一样了,再加上性格原因和些许的天资愚钝,这个过程我艰难地走了更长的时间。

这期间我带过很多班级:

碰到过很多让我惊艳或者催我成长的孩子:

这些可怜的“小白鼠”们因其正处生命最天真的时期,对完全不知道如何做老师的我全心地信任。这种信任陪伴我走过了漫长的自我怀疑的时间。他们每个人与我的结局虽有好的、不好的或者还没有终结。但他们每一个在我生命里留下的痕迹都值得大书特书。他们用生命中最强大的生长的力量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老师”,告诉我他们需要什么。并在这个过程中教我学会“安放自我”。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我精心挑选了三个班级来讲。“橄榄树”、“SUNSHINE”、“RIVER”,它们代表了我在“教师生涯”中变化最大的三个阶段。

稳住,橄榄树

在“橄榄树”我度过了最迷茫的时期,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画画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安静下来”

这可能是我拍到的他们班最安静的状态,严重的时候,我需要把一个个乱跑的小东西抓住,再放回座位上。我向好多老师请教过如何让他们安静下来,其中给我最多建议的是他们的班主任春燕老师:“你需要用课程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并颇为认同。但我当时只会画画啊,还没有从做课程受挫的阴影中找到方向,又如何谈“课程魅力”呢?我当时认为能暂时地吸引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好玩”就是课程魅力。为此我搜寻了很多玩艺术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玩得开心:

但是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当时不懂儿童为什么要画画的我,在课堂上执著地追求精美的画面,玩这些东西对于他们能力的增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整个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失去控制。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研究如何让画面显得更精美,以为这样他们就能在其中得到成就感,从而喜欢上画画。

用他们当时控制不了的水彩

生硬地教给他们一些他们不懂的形式

让他们画他们的年纪感觉不到的效果“晕染”

让他们画他们并不欣赏的风景“黄昏”

生搬硬套一些会使画面好看的“圆形”构图

让他们临摹在他们看来单调无比的“白描”时,他们竟然想到为“白描”涂上颜色,使得画面不是那么单调。现在看来,这是他们无意间在对我失败课堂实验发出无声的“抗议”。

我当时并没有考虑他们这个年纪的喜好在哪里、他们的感觉生长到什么地步,只一味地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塞给他们,结果一部分人画面效果确实有所提高,但他们兴趣平平。更有一部分能力无法达到的孩子直接放弃了完成作品,我无比焦虑,却无能为力。但我能隐隐感觉到他们渴望更有趣的、能吸引他们的东西。

在春燕老师的建议下,我将他们每学期的作品以各种形式收集并留存下来,以此来激励他们创作,虽然大量地付出精力,但收效甚微。

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孩子们的,不如说是我的再创作。我努力地调整孩子们的画面,使得他们变得更“美观”,孩子们虽然会在看到它的一瞬间感到高兴,但马上会感觉到这已经不是纯粹的他们自己的作品,他们倾注在画面中的东西已经由于我刻意地“修饰”而变质了。这并不能使他们被画所吸引并从创作中获得成就感。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为他们讲故事,故事能吸引他们,是不是他们就愿意把故事画出来呢?结局并不乐观,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我当时并没有引导他们将文字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意识,他们虽然被故事吸引了,能暂时地安静下来,但等到要将故事画在纸上时就懵了。他们并不会画他们想象中的东西,这无形中对他们的创造欲造成了一种打击。

我当时真的不明白当中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当时误打误撞做的唯一方向正确的尝试了吧,尽管它是失败的。

有一幅画,当时由于不知名的原因,让我精心地留存至今。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它最初给了我启示,告诉我儿童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幅作品是“橄榄树”童话剧《人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班里有一个孩子专门负责“旁白”,故事里本来没有这样的一只乌鸦,但他在画里以乌鸦的形象诠释本来不是主角的自己,竟然光芒万丈,可见他对自己的角色多么自豪。

儿童画应该是像写故事或是写诗一样的“自我表达”,可惜当时我并不明白,加上忙乱,一直没有深思这幅画之所以触动我的意义。整个“橄榄树”时代我是迷失的,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来不及反思,生活仿佛一如当时黑暗下去。“老师”是什么呢?要做什么呢?“教育”是什么?要做什么呢?我做的“美术教育”又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极少数空闲的缝隙里我不自觉的想,但给不出答案。没有时间读书充实自己,开始质疑进学校时最感兴趣的共读内容,质疑教研的意义。虽然意识到规则意识对于一堂课来说多么重要,也很认同“课程魅力”的神奇效用,但什么是课程,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根据在哪里?别人给我的办法不经过消化,通通无用。“自我”无处安放,无数次想过放弃,但不甘心,于是又一次收拾心情重新来过。

Sunshine:我横冲直撞,你疯狂生长

几乎同一时期的sunshine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治愈”班级,可能是孩子年龄大了,在课堂上可以更沉浸,也有能力做更复杂的事。于是一直困扰我的“规则问题”忽然间不存在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又有秩序,课堂上我们能一起探讨艺术了,这些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幸运。

他们以班主任孙老师为首的整个班级都有着对艺术最原始的热爱。孙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让刚做老师的我产生了莫大的作为一名美术老师的自豪感:“我为什么是语文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啊”。她虽然对我的美术课的实施没有什么建议,但却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在孩子们兴奋过头时善意、坚决地提醒规则,在每一个孩子完成他每一幅作品时发出最真挚的赞美。孩子们从她那里不仅得到了规则意识,更从她对他们作品的喜爱中收获了创作的自信心。她很享受每一堂美术课,无论我在课堂上做什么样的实验、成功与否。同时也为每一堂美术课把握着课堂规则,学校有什么艺术活动要班主任配合,她总是很积极,我规划整个活动的流程,她帮助我在自己的班级里顺利实施。还时不时动笔和孩子们一起画一幅“大作”,像孩子一样拿着自己的作品要求点评。

正处在迷茫期的我不断地经受着来自外界和自我的强烈质疑,整个世界摇摇欲坠,我走得小心翼翼。Sunshine毫无保留的接纳了这个不完美的我,仿佛不顾一颗种子的残缺而给了它丰厚的土壤。这颗种子被温暖并唤醒,得到了最大的自由,渐渐有了生长的力量。它心里有个美好但模糊的艺术世界,它一个人去过,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看清,这是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空想的世界,但sunshine却能感觉到,于是我想带着这样的他们往艺术的更深处走。

在这里我能更大胆地走,做更多的尝试,横冲直撞。

我迫切地需要更真切地看清艺术世界,找到通往那里的路。

但是很遗憾,现在那时我仍然被困在好的“画面效果”中挣扎。我还是“根本不懂儿童美术”的样子,但一直想带着他们画出“好的画”来。为此,我尝试着带给他们不少大学生都很难接受的东西,比如平面构成,用点、线、面来丰富画面效果,用生活中找到的小元素来填满一个空洞的空间。现在看来这完全是超出他们这个年龄段理解范围的,可想,当年他们一面不解为什么这么画,一面却愿意动手画着,他们竟然出了不少好的原创作品。

我更跨年龄地教他们欣赏古画、招贴画和建筑,在课堂上引导没有欣赏能力和艺术史背景的他们说出这些东西为什么有艺术价值、为什么是美的原因。现在想起来,对于这些东西,班里大部分孩子是懵的,但还有几个孩子竟然可以通过他们的感受和理解以他们的角度把这些难懂的艺术品说得头头是道,课下还可以和我辩论一番。那个时代的他们,一边经历着我的“摧残”,一边疯狂地生长,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难以遏制的生长的力量。

我在sunshine做的唯一有正面意义的尝试是写生课。校园里四季都很美,除了严寒、雨雪和酷暑的天气,都是写生的好时候。孩子们天生爱亲近大自然,虽然免不了跑跑跳跳,但我真的能在写生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他们与自然的连接。

孩子们的眼睛、头脑和创造力都动起来了,大自然总能告诉他们怎样画画。

除了叶子,他们还观察到并且画出了爬山虎有粗细不同的茎、叶脉和用来“爬墙”的“脚”。

深秋,金黄的夕阳洒在爬满爬山虎的围墙上,爬山虎的颜色丰富极了

他们能看到的细节真多,叶子一片压一片层层叠叠,叶子上除了叶脉还有好多细小的纹路,但笔太粗,画不出来了啊。

甚至有人用上了课堂上教的“平面构成”来表现叶子丰富的内部结构,顺便赋予了叶子更丰富的内涵。

有些问题好像在这里有了模糊的答案。教育像引路,美术教育是要引导孩子们发现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老师是一个心中有梦的领路人,要将孩子们带往那个逐渐清晰的新世界。

我们的旅程在sunshine毕业的时候结束了,“成果”颇丰。我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跟孙老师和孩子们提的时候她们对“作品集”这种东西完全没有概念,(因为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欢乐)但所有人都无比支持(这无疑是给两年的创作生涯的一件最好的纪念)。整个过程,从作品收集、拍照、请孙老师写序言、版面设计、排版、校对直到送去印刷,因为他们的支持,我忙碌得无比开心、无比荣幸。

或许sunshine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班级,但他们绝对是迄今为止最能温暖我的班集体,他们是我能重新树立自信、找到方向并且找到自己的最好的领路人。

你好,橄榄树

橄榄树是个神奇的班级,他们曾给我最大的挫败感,教会我不放弃地负重前行。孩子们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无论怎样跌跌撞撞他们成长的脚步从来不会停下来,无论我在他们这里做过多少失败的实验他们都没有放弃我,还愿意听我说话并且尽最大努力朝着我指的方向进发,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们。我虽一直都知道艺术是一种“表达”,但是要表达什么呢?我一直苦于为孩子们寻找要“表达”的东西,曾经无数次觉得我找的东西他们一定爱画,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美术如果只讲美术,那它只能是徒有其表的空洞之物。

转眼间橄榄树四年级了。春燕老师还秉承着她的“课堂魅力”学说,我也同样深以为然。不同的是美术课与语文内容的结合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精神的注入,绘画语言不再是没有来由的无根浮萍了。

从诗歌里来的画自然带着诗意,是任何精美的画面也无法比拟的。诗歌里的内容转化为画面的时候便可以将人带入诗歌的意境中,画便会讲故事了,画的内容便延伸到了画外。

除了画画,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事物,从枯燥的高中时代开始便一直有满是手抄诗的笔记本伴随着我。两者的打通让我忽然间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停留在嘴边的句子和画过的写意画,二者在我的脑海里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这时候教孩子们画画有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是诉说生命本身的感觉。

色彩本就是用来表达心情的绝佳的艺术语言,孩子们在这里比成人感触要敏锐很多。造型画不出来?没关系,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子,再加一些你的想象力和胆量,你就一定敢下笔创作了。在这里孩子们并不能朝着我想要的方向来刻意的塑造我想要的画面,孩子的关注点和我们成人很不一样,这是他们这个年纪的美妙特性,因而他们的画本就应该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是超出我们成人想象的、充满灵性的风格。我找到了比精美的画面更重要的东西。从这里开始,我真正把自己从追求画面效果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转而在儿童的画中去寻求意义的“表达”,去引导他们将所遇到的、感受深刻的、优美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带着诗一般的心情去大胆地表达。

我想我终于知道美术课要带给孩子们什么了。

终于知道什么是儿童画了。

很多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比如规则问题。孩子们虽然已经会背诗,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将美丽的文字转化为绘画语言。当我用疑问的语气问起“这首诗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这样在他们看来从来没有人问过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被吸引并跟着问题走,然后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就很少有人能分心去出座位或者用颜料涂花桌子了。即使有,我们也应当在适当的提醒后仍将课堂的重心放在要学习和感受的事物上,那些走神的孩子就不得不被裹挟着一起思考了。每节课的内容从孩子们喜爱的诗歌中来,环环相扣,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训练与点评,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会在收获中获得自信。规则问题原来从来不是课堂的主旋律。

这大概就是课程的魅力吧?

抱着最美好的期待。

感谢你,橄榄树。

RIVER:与所有美好相遇

至今,我已经步入教学生涯四年,被SUNSHINE呵护到横冲直撞地从自我怀疑中突围,从橄榄树迷茫到觉醒,我好像经历了一次青春期同一性混乱的成长。直到我将要长成,遇到了我真正感觉能成就他们的班级RIVER。他们有橄榄树的敏感和SUNSHINE的包容,班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样的对艺术最原始的热爱。与他们的相处中总能时不时让我想起自己与绘画相遇的时光,想起那些我生命中最无人知晓或理解的角落,被世界的美好所感动、从而选择,然后一往无前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成长……

River的班主任武老师有一句话:“老师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知道怎样安放孩子”让我深有同感。本文的题目也来自于这句话。

可能是在对的时间遇见了这样的RIVER,从而让我想起了我为什么要画画,从而依稀看到如何在这样的教育生涯中安放自我的希望。

遇见RIVER时,我的课程依旧在做实验。与前面的班级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我回想和反思了自己的绘画经历,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想要画画,美术课的出发点是什么。

其实在我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像芝娴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被某种东西震撼,不得不拿起画笔,在绘画的这条路上自得其乐,渐渐地有了自己丰富的小世界,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就小有成就。他们画画好像从没有目的,但从没想过停笔不画。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条路上比这些孩子走得更久的一员。

这是最好的创作状态,正是我梦想的美术课上孩子们创作的状态,我需要从这些孩子身上找到让所有孩子进入这种状态的途径。

这些孩子最大的相同点是都遇到了喜爱得、不得不动笔去画的东西。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喜欢画人物。这是由他们的成长需要决定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脱离万物有灵的童话世界,将目光转移到丰富的现实世界时,他们感觉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感受到了每个人都那么的相似而又不同。感受到他们在长大、在变化,很可能几年以后就会变成跟现在完全不同的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开始以各种面目出现在他们的意识中。“我将要到哪里去?”“我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异曲同工。于是寻求“偶像”就成了最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在问“我将要到哪里去”,他们相信自己会有最美好的未来。

从青春时代的偶像开始,人一生中总在用各种方式追求着一些什么、表达着一些什么,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用了艺术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想象、表达自我,于是就有了他们在很长时间内无论如何也画不腻的东西,孩子们也一样。

美丽的文字可以转化成艺术语言,但相对于表现他人的作品,艺术更应该说自己的话,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可以直接用来表达,表达自己的热爱、幻想和所有无以名状的东西。这将是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最真挚、最可爱的小世界。谁能不爱这个小世界呢?

画,是画给自己看的。

带着这样的初衷去画画,各种能力会无形中飞速增长,因为画的人在用自己力量去寻找道路,去往心中的那个世界。于是,那些最勇敢的孩子发现自己可以画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后会出现作品的“井喷”现象,他们为热爱的东西而不得不画,而且画得乐在其中。义之和石头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东西,短时间内作品数量惊人,不知不觉的带动了整个班孩子的创作热情。由此开始,很多孩子开始在他们的画中表露出只属于自己的特点。

团队一直追求的“课程”以前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现在终于被我摸到了一些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有计划地教会他们如何表现人物,从外表到精神。当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练习、成长。“画得像”是孩子们天然的诉求,所以不必特别聚焦,反而需要提醒他们一个人所有的外表都与他的精神有紧密的连接。从五官比例到表情、从肢体结构到肢体语言,这些外部的表现都在诉说着人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感官已经足够敏锐,对事物的理解却不一定深刻,事物间的联系也不一定特别关注过,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了一定的关于人的喜怒哀乐的经历与体验,表情和肢体动作所蕴含的东西只需要些微的引导,他们就一定会发现。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我也终于发现了绘画还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是对自己幻想、理想的实现能力与信心;绘画前的观察能增进孩子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绘画过程中难免碰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孩子大家都相互了解,画画时各有所长,碰到问题相互帮忙,这无形中就会诞生学科领袖;我们在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时总有闲不住来帮忙的孩子,无形中他们形成了对活动的规划意识……绘画对他们的意义绝对不只是作品而已,画画的过程无形中会打开人的感官,让人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看起来已经平凡无奇的世界的神奇。

RIVER的作品集筹备得有些着急和坎坷,但成品内容反映了我们整个的成长历程,在每个孩子的5幅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的改变。

作品集整体的版块划分也因为我们丰富的创作历程而丰盈起来。孩子们除了能创作以外,已经各自对画画有了自己的见解,一个个小句子读起来尽管很稚嫩但异常真挚,于是就有了“给画的话”。老师和家长们共同陪伴孩子们经历了两年的美术历程,孩子们的酸甜苦辣大家都有所体会甚至感同身受,于是就有了一篇篇角度不同的“序言”。我们的创作历程并非过得波澜不惊,而是充满了有意义的节点,于是就有了概述我们旅程的“美术大事年表”,经历过这一切的孩子读起来一定充满了有趣的回忆。孩子们最初的模特是各个熟悉的老师们,老师们曾经被他们的画弄得哭笑不得,但一个个老师画过去,不多久竟然画得越来越传神了,“老师们的变形计”于是诞生了,现在已经觉得自己厉害得不得了的孩子们回头看曾经他们笔下的老师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偶然发现了被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的老师们也在画孩子,把这些作品收集起来,“你在画世界,我在画你”就这么诞生了,这本就是每个老师都在做的事,不仅是画孩子们的照片,更是在画他们拥有更完备的人格和更美好的未来。

我建议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旁边放一段“创作感想”,没有标准,可以随意发挥。没想到不小心窥探到了他们创作的“真面目”。

脑洞大开解读人物的方冉:

对人物心情有深刻体会的琳茜:

把人物的生平来历研究得透彻从而深刻理解人物的宜镁:

观察细致入微的师魁:

创作过程几经周折、几易其稿的海粟和辛巴:

以己入画的自然:

从“小纠结”到享受画画的颂尧:

体会到创作“仪式感”的石头:

热爱创作过程的丹洋:

用诗一样心境画画,把画画融进自己的生命的芝娴:

读过RIVER画册的人会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创作感想”的项目,没关系,他们只是暂时没有生长出来,但他们依然在生长。过分的强迫反而会扼杀艺术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由,静待花开。毕竟,能写出来而且写得那么好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无形中给予了那些没有写出来的孩子指引。我相信他们终将能自由独立地去发现、探索。而我也能从“催作业”的工作中短暂地抽离出来,搜集点滴的时间用来反观生活,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孩子们、审视教育和美术教育、反思与安放自我、找到方向发展自我。同时一定记住,赶快将规则内化,律己是律人的第一步,我和孩子们需要一起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与跋涉。

愚钝如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堪堪将“MVVS(使命、愿景、价值观、行动)”中的话读进心里。慢慢明白MVVS(使命、愿景、价值观、行动)对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终为始的指导作用。而我们需要通过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来审视课程的实施、自己正在做的教育、审视自我,从而找到某些困扰着自己问题的答案,找到使命感与途径。从而也能减轻自己在教育之路上的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在那个可能很长时间会满是创造和压力的环境中力量源源不断。

毕竟如果能深刻的感觉到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那实在是最幸福的事。

(0)

相关推荐

  • 对不起,我的职业病犯了……

    今天没课,我也闲不下来,要赶紧准备一堆资料.看着漂亮的范本,我都有一万次加上一万次的想法告诉自己,咱真不是这块料,赶紧放弃吧,我真不想整了-- 这段时间看的书,不能白看啊.理智告诉我,做好这件事情的最 ...

  • 李帆: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李帆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10余年一线艺术教育的他,用"思维转换"去玩转课堂,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他的眼中,不存在什么"艺术不可教",白杨树.棉 ...

  • 小舍得,看得人要窒息

    最近全民在看小舍得,不管你家里有没有孩子,孩子读书有多累人人都看懂了. 学习要好,艺术要跟上,心理不能出问题,庆幸自己出生早不然现在读到小学心里压力都大的要撕卷子了. 话说这是开学第二周,学渣妈对上学 ...

  • 疫情下最长的寒假,不学习还能干啥?

    去年底的时候,北京海淀区发过一个通知,明确指出美术会被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并直接与毕业证挂钩.每个通知都不会空穴来风,何况是教育风向标海淀区打的头. 美术这个东西绝大部分看天赋,阿混跳舞班里有个 ...

  • 美术老师的粉笔画,竟然如此之美

    美术老师的粉笔画,竟然如此之美

  • 粉笔画,这位美术老师好厉害

    粉笔画,这位美术老师好厉害

  • 浅析:刘伯温是如何从一个“儒生”,被人们吹嘘成“大仙儿”的?

    ​众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此三人虽然结局各异,但才华足以冠绝明朝.但三大才子中,也只有解缙见过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解缙还是个黄口孺子,而当时朱元璋麾下最有学问的3个 ...

  • 马伯庸:搭梯子说说我们老家的大仙儿

    大仙儿在老家是个专有名词,涵盖一部分阴阳先生的职能,但又不算专业的.这种人会出现在各种仪式,比如婚礼.满月.大寿.葬礼等场合,指导流程,每一步都能说出各种讲究.主人信与不信不是很重要,只要讲出去有名堂 ...

  • 范大仙儿《印江南》

    印江南 总有些微妙的感觉是你言说不清的!就像阳光下黑黢黢的暗影不顾缘由的追随.或许是前世情缘,或许在许久之前一次无意但却刻骨如蚀般地遗留在你血液里的一种羁绊.江南之于我,就是这种令人神迷的牵挂! 我从 ...

  • 告诉你肾病能彻底治愈、断根儿的人不是医生,是“大仙儿”

    医生: "我的病能彻底治愈吗?" "我的病能除根儿吗?" "能保证我以后永远不复发吗?" 面对患者的灵魂拷问三连击,如何回答,是对一个医生医 ...

  • 乡村旧事—— 大仙儿黄鼠狼

     乡村旧事-- 大仙儿黄鼠狼                      陈明山 小时候村子里闹黄鼠狼是常事儿,农村人对黄鼠狼又爱又恨,认为黄鼠狼有些仙邪之气,故叫它黄大仙儿. 我念初中的时候,腊月中旬 ...

  • 朱玉锋:为大仙儿测婚姻《六壬》预测实现案例。

    <六壬>预测实现案例,给大仙儿测姻缘(不用生日)起卦后,发现桃花星入宅,因此断定她范桃花.庚金到午为桃花,沐浴,表示与对方

  • 也说“大仙儿”

    文 / 莫小年 有这么一句老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第一次看到,觉得好嘛,第五才说到人世,前几个都有些捉摸不定,也都与大仙儿有些联系. 人所以会求助大仙儿,找大仙儿给"看看&qu ...

  • 王者荣耀:三大主播测评婉儿,大仙玩了笑嘻嘻,猫神却惨遭举报?

    曼姐出品,必属优品.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小曼姐.上官婉儿,今天是上线第二天了,很多玩家都估计知道怎么玩了吧?但是,在昨天,却有一大半玩家不理解上官婉儿的大招该怎么释放.甚至大家都以为,上官婉儿的大招 ...

  • 王者荣耀:大仙自创元歌数字流打法,连招太魔性,玩家100%被洗脑

    曼姐出品,必属优品.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小曼君.众所周知,张大仙是王者荣耀的露娜一哥,因为露娜的飘逸操作而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游戏天赋的主播,最近却迷上了新英雄元歌.元歌以难玩和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