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来先【散文】​回味汪家营

           

           

           

           

回味汪家营   


文//牟来先(湖北利川)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利川汪家营。从小就品尝了不少的传统美味佳肴。比如:上场口黄春城老爷子卤鸭子,色泽黄润、肉质柔嫩,卤味清香而不含浓茴大料,吃起来油而不腻、香而不闷,不失为卤菜一绝。中街欧老太糊汤豆皮,水乳交融,你分不清哪是汤?哪是粉?哪是肉?哪是菜?中街王大妈麻炸酥肉,色泽金黄、软硬适中,吃起来香脆中含柔软,不油不绵。下街潘老太红糖麻元,纯正老红糖、纯正香糯米,咬一口,甜中有香、软中有脆、糖油混香。人民旅社小铁罐蛋糕,鸡蛋面粉掺纯菜油,内空外酥,那叫一个爽!小时候向大人要五分钱去买一两个来吃了,那高兴劲不亚于现在吃一顿大餐。要是没钱也得站在旁边,看师傅的操作过程,边看边想,我要是有钱了,非得把这些买完拿回家慢慢吃。即使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一想起这些美味我就口水直流。记得小时候奶奶时常给我们念叨的几句顺口溜:“施南府利川城,好吃不过汪家营,好耍不过万县城。”可见民国末到解放初期,汪家营是多么的繁华,足以让当年那些吃货们流连忘返……
这里我介绍一下我奶奶的汪家营一绝一一“热冻粑“。我奶奶一生行善,活了九十岁。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清末一一民国一一新中国,她是汪家营抗战时期“热冻粑”的创始人。抗战初湖北高等商业学校迁汪家营(现市二中),每天早上,我爷爷挑两大筐热腾腾的“热冻粑”到学校,不到十分钟便被学生们一抢而空。学生们对“热冻粑”评价很高,用现在的话叫“无糖自甜,糯而不粘,滑而不稀,饱而不腻。”奶奶的“热冻粑”不光招学生喜欢,市面上也是有口皆碑。汪家营还出现了大口吃“热冻粑”被噎着的笑谈。那些年生意特别红火,我爷爷奶奶相当辛苦,好几年,从来没在床上睡过觉,全在灶前熬一夜。后来买了几大厢产业,解放后差点划成了地主。
下面给各位介绍一下“热冻粑”的制作过程:把选好的糯米和绿豆混在一起蒸熟,然后倒进磨好米桨的大缸里,盖好,发酵七天后,舀起来一个个放进模子里蒸熟。顾名思义,冻就是发酵,热就是蒸熟。当然食材比例一定要调配好,不然滋味就不地道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解放初汪家营的大厨廖树青,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当年的廖大厨煎、炒、烹、炸,样样精通,而且动作神速。给人一种“神来之菜”的快感。五二年“抗美援朝”,防空防特,汪家营民兵通宵巡夜。一天深夜,几个执勤民兵肚子空了,找到廖大厨:“大师傅,有啥子下酒菜快搞点来嘛““你来晚了收堂了,肉菜啥子都卖完了。”“不管啥子,快点搞来,饿得受不了”。说时迟那时快,廖大厨用铁钎把炉堂捅开,火苗一下就窜上来,架上锅、倒进油,拿起菜刀朝后屋走去,到鸡笼旁顺手抓起一只大公鸡,扭住一条腿,三下五除二:拔掉鸡毛、一刀剜下一只腿来,把只有一只腿的公鸡又扔回笼里,转身回到案前,快速地把鸡腿切好、拌好。这时锅里油刚好冒烟,鸡肉下锅佐料齐配,坛子里酸菜和泡椒切好下锅,不到十分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酸辣鸡丁上桌了。几位民兵傻了眼,他哪来的肉呢?廖师傅镇定自若地拉起一位民兵走到鸡笼旁:“肉就从这儿来。”只见公鸡一条腿站在那里“哼哼呀呀”金鸡独立哩。
寒来暑往,悠悠六十载远去了,那终生难忘的美味也远去了。站在汪家营的街头,望着面前一排又一排的摊点,望着那一家又一家酒楼,当年那一见倾心的风味小吃何处寻找?昔日那余味无穷的美味佳肴至今安在?如今凉城避暑,在川渝鄂有待燎原之势,餐饮业在这旅游大潮中举足轻重,又凉爽又有美味佳肴,何愁客不来?这正是:原汁原味汪家营,重振雄风待后生。
编审:马芬英
作者:牟来先,湖北利川人,土家族,六十四岁。曾从事教育工作十二年。自小喜爱文学,闲时习写文章,偶有文字见诸报端;不求闻达,但求喜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