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头,一个“玩”字,便知其中的轻松愉快。但是,却贯穿着无数的艰辛或者喜悦,因为它连接着几百万年的历史!一个“玩”字,就把石头与字画、书法、古董、收藏等等连接在一起!一个“玩”字,既体现着汉字的无穷魅力,又表达着不同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先民们曾以石为器,颠覆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才能在二十多个人属中脱颖而出,生生不息绵延至今。事实上,爱石、玩石、藏石是石器时代的延续和完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石头,粉碎、风化后演绎着沙漠和土地的故事;我们也在石头中挖掘出金、银、铜、铁、锡;我们以石头为工具,开创了石器时代;我们因欣赏、品味着石头的本身,于是有了玉、奇石和晶体石、钻石、宝石等等......让灵魂升华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与天通——天人合一,以敬畏的心态去面对,你会感慨万千。因喜欢而收藏,因收藏而敬畏。比起敬畏的,是学会了感恩。闲来无事, 抚着心仪的石头,似抚似摸,来来回回,忽觉手与石之间有一种黏黏之气 ……,心里却在想:宇宙爆炸后,一定的气体凝结成了石头,然后不断的陨石雨、火山爆发、板块的漂移、碰撞凡此等等塑造着石头的生命!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突然发现玩石与石器时代的产生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人们在寻找和制作石器的过程中也实现着对石头的不断发现和认知。只是当石器时代成为过去,人们的爱石、玩石的情结才越发浓烈和突出——我们的玉文化便是佐证!逐渐让玩石头成为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欣赏大自然那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的石头,来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毅胸怀,来感悟“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宁静旷远。
2014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赏石艺术”以“传统美术”项目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赏石艺术”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赏石艺术”既是对赏石活动历史的肯定,也是对赏石活动未来的启迪!赏石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女娲炼石补天”到“和氏璧”;从孔子“君子比德如玉”到“宋之愚人藏石”;从米芾的“四字真言”到王猩酋的“八论雨花石”;从慈禧太后的“翠白菜”到台北“东坡肉”等等等等都是赏石文化的结果和传承。很显然,赏石的过程是贯穿于我们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却渴望着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石头便成为了这一载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奇石,可以用艺术的标准来评判奇石,也能用奇石去完善艺术的标准。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与散布于江河湖海、山川峡谷和茫茫戈壁乃至市场交易过程的某块石头意外的邂逅,奇石就诞生了。奇石是超越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在玩石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温润如玉”的表述,还是“瘦、皱、漏、透”的总结,以及“型、质、色、紋”的探索都证明这一历史进程的漫长、悠久和辉煌!这在今天已经为赏石人熟知的赏石理念了。从“温润如玉”、“瘦皱透漏”到“质色形纹”,无疑是玩石理念和玩石方法上一个个极大的进步。而对一般石头来说,素雅,质朴,意味恬淡,意境深远等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也是鉴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追求自然无为恬淡宁静是赏石核心理念。我们在赏、玩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是忘掉尘世的纷争和噪杂,在玩石过程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获得灵魂的升华。心灵有了这样的需求,就会去发现一般自然之石好像本来没有的价值。于是,许多人不辞劳苦寻找、买卖奇石,这为奇石的发现和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赏石艺术”不是空中楼阁,是实实在在地释放着它的市场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肯定不会简单的满足于奇石的买卖,更侧重于重温历史、理论的探索、彰显和实现奇石的美!
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如一些瓷器、绘画作品、文学作品等等,往往会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石头由于其特定的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即地域性。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不同地域的人对某一特定奇石的认同,则通过人文之间的充分交流、融合来达成共识。而赏石艺术却完全是中华民族自身的艺术形式。
中国人以玩石来实现清静恬淡、高逸闲适的文人生活,衍生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而蕴于其中的审美理念,既体现自然之道,更融合着人文思想。
事实上,拥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对赏石的欣赏,与中国的传统赏石以及道家美学的思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也许更推崇石头的能量——法力或魔力——造化之力。它们生气蓬勃、神灵活现,是形而上世界的缩影;它具有图腾般的象征性.并且意义深远。虽然也把晶体石、奇石等等看成是自然史的一部分。因此,在知性的层次上被视为艺术品。他们似乎更关注石头纯粹的美学特质。希望把握赏石在美学与性灵上的核心精神,从而发现石头和艺术之间的强力心理纽带。
爱石,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
石头,如一把火炬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茫茫夜空
在“赏石艺术”里,也许还包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