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30: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成语积累

65、刻不容缓(形势紧):缓,缓慢,拖延。一刻也不能耽搁。形容形势紧迫。

迫不及待(心情急):急迫得不容等待。
  66、语重心长(情谊深):言辞恳切有分量,情谊深长。

苦口婆心(语恳切):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67、脍炙人口(都称赞):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喜闻乐见(喜观听):喜欢听,乐意看。
  68、屈指可数(很珍贵):扳着手指即可数清。形容数目很少。侧重指珍贵。

寥寥可数(数量少):形容数量非常少。
  69、无稽之谈(无根据):没有根据的言论。

流言蜚语(背后谣):毫无根据的话语。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又作“流言飞语”。
  70、乱七八糟(无条理):形容极端混乱,毫无条理和次序。

乌七八糟(很肮脏):十分杂乱,又脏又乱。
  71、燃眉之急(很紧迫):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名词性短语。

迫在眉睫(有威胁):睫,眼毛。比喻事情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关头。形容词性短语。
  72、手忙脚乱(做事乱):形容做事慌乱,没有条理。

七手八脚(动作乱):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

二、古韵寻音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译文】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赏析】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的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三、热点时评

39年坚守“扇艺人”初心

                  张玘云  《中国青年网》

与扇相伴39年,他制作的扇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彰显着苏扇的雅致。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

王健说:“我就喜欢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只要和扇子有关的他都要去研究,不仅学习现存的制扇技艺,还复原了不少失传的手艺。

比如扇面泥金技艺,因为这种技艺已经失传,王健无处可学,只能自己慢慢钻研复原。

  想复原就得细细地观瞧成品,在四处寻找泥金扇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收藏家要修这样的扇子,王健抓住了这个大好的机会,他说:“修是可以的,不收钱,但是这个扇子要借给我半年。”通过对这把扇子的研究,还有翻阅大量古籍资料,王健用时13年,终于做到了看着成品把所有的工序全部倒过来,还原了泥金技艺,复活了明式乌木泥金扇。除此之外,他还复活了明式水磨玉竹扇骨和老矾扇面等失传已久的制扇技艺。

“如果不答应将技艺传承下去,就不要做我徒弟。”为了让制扇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王健收了17个学徒。做王健的徒弟,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个是人品好;第二是对扇子有奉献精神,不能学会技艺只用来挣钱,要为扇子做些事情;第三就是要继续收徒,将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纯手工制作的扇子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把扇子往往要付出很多时间与心血,王健一年大概仅制作10把扇子,即便如此,他捐赠起来也从不吝啬,他曾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过一把稀有的腰扇,也曾将自己纪念从业三十年所制的玉竹折扇、乌骨泥金扇拿出来做公益。

从2007年开始,王健几乎每年都要做一次个人的展览,目的在于让人们与扇子面对面交流。王健觉得一把扇子放在玻璃柜里展览,人们只能看不能摸,就算鼻子贴到玻璃柜上压扁了也看不出什么,只有让人真正上手摸一摸扇子,才能做到一种共享。所以不论多贵重的扇子,只要遇到爱扇子的人,王健都会拿出来让人把玩,王健认为这才是“玩扇子”,也是真正地感受扇子。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的人了解扇子,将扇文化传播出去,继而传承下去。

参考点评:正是这种对制扇工艺极致的追求,王健才能成为一个“扇艺人”。与扇子交流,赋予每一个扇子独特的意义,是他作为“扇艺人”的坚守。

关键信息(原点):

我的联想(旧知):

我的想象(发现):

四、美文品读

欸乃一声山水绿

朱小毛

欸乃,是桨橹在水中摇起划动的声音。水随着船行,这激荡起的水波之声似一种乐声。

欸乃,在现代人的汉语词汇语境里,是那么生疏孤僻,好像是我们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亲戚,不到万不得已,难得见上一面。即使有缘相见,一时半会儿,也难以相认。

可是,在古汉语的语境里,欸乃却显得灵动、跳跃、飞扬,活力四射,充满了勃勃生机。

唐代诗人元结(公元719——772年)最早将“欸乃”一词纳入麾下。自他始,“欸乃”从此入诗。《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诗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从此,文人们一发不可收拾,对“欸乃”竟相拥趸。听渔家之桨橹欸乃之声,成为文人生活之一大情趣。他们在山水中游憩,听桨橹之音,感悟天地之阔、神思自然之宏。

继之,柳宗元的《渔翁》不甘落后:“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意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这首诗中,柳把“欸乃”一词写得淋漓尽致,姿态倍出。是欸乃声声的呼唤或催促,把山水从梦中惊醒,让山水纷纷披青挂绿,衣着光鲜,气象万千,从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代王安石想必继承了这个光鲜的衣钵,春风同样能让江南绿起来,与“欸乃一声山水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不愧唐宋八大家,二人都是路子上的人。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山林里的高人,“躲在深山無人识”,但是船夫用力摇船的声音,却能读懂他的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万古之心。

欸乃能读懂古人的心,且能一路与古人长久相随相伴。

清人赵翼的《阳湖晚归》有:“诗情澄水空无滓,心事闲云淡不飞。最喜渔歌声欸乃,扣舷一路送人归。”

欸乃有心,方显山水之绿,真意难得,置身喧杂污浊外,天地之清幽尽现无遗。

现代文人将“欸乃”传承光大的当属茅盾。他在《大地山河》中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橹声欸乃”则在河流交错密布的水道江南和缺水多旱的高原西北之间划了一个清晰鲜明的界线。西北,就是苍凉高阔的;江南,却是狭窄拥挤的。河汊漫布自然要与橹声欸乃相匹配相呼应。相辅相成,相生相护,才能成就彼此。

欸乃,愿我们能读懂它包蕴的一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