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浓鼻筒,年幼胡,半拉橛子

皖北解词︱浓鼻筒,年幼胡,半拉橛子

浓鼻筒

方言读音:nōng  bī  tong

简明释义:经常流鼻涕的孩子。

旧时皖北乡间,有一类孩子,人们呼之为“浓鼻筒”。

所谓“浓鼻”,就是多且浓的鼻涕。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人也称鼻涕为“鼻子”。习惯上,把流鼻涕唤作“淌鼻子”。“鼻筒”,也即鼻孔。总起来,“浓鼻筒”,指的是经常流鼻涕的孩子。而且他们的两只袖子,因为经常用来抹鼻涕,看起来一定肮脏不堪。他们总是给人一副邋遢的印象。“浓鼻筒”称呼不仅是对孩子的嘲笑,更有对孩子长辈的批评:孩子糟蹋成这样,大人难辞其咎。

今天四五十岁以上,且出身农村的皖北人,很多都该对“浓鼻筒”印象深刻。抹不去,忘不掉。要么自己从小就是“浓鼻筒”,要么嘲笑过他的“浓鼻筒”小伙伴。恐怕很少有人能够例外。

当然,那时候之所以有“浓鼻筒”现象,根本上还是因为穷。人穷就“堆” (颓),人“堆”(颓)了就“灰”了,日子必定凑合着过。孩子是不是“浓鼻筒”,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那是时代使然,由不得人的。

今天,人们的生活宽裕了,谁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人人嘲笑的“浓鼻筒”。有个孩子,家家都“金贵得跟八宝一样”,人老几辈都围着孩子转。无论城乡,谁家的孩子,都给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印象,哪里还能见到“浓鼻筒”的踪影?

年幼胡

方言读音:niān you hū

简明释义:男青年。

1995年黄山书社版《颍上县志》中,有《方言》一章。其词汇中,录有“年幼胡”一条。书中解释说,它的意思是男青年。

这个词,理解起来并不难。望文生义,就知道。笔者的印象中,它多是过去乡间上年纪的老者对年轻人的称呼。一般,男孩子进入十几岁,因生理的原因,嘴角就会长出浅浅的胡须,俗称“爪爪胡”。听起来,一种长辈之于后辈的怜惜之情,蕴含其中。

今天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年幼胡”称呼的来由,跟鲇鱼有关。

鲇鱼,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等。它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长有四根胡须;上背较黑,腹面白色,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食小鱼、贝类、蛙等。旧时皖北乡间,一盆鲜嫩的鲇鱼汤,是招待客人的佳品。一般人家,自己是舍不得吃的。

鲇鱼跟“年幼胡”扯上关系,一是读音类似。“鲇鱼”与“年幼”相差不多。二是意思相近。两者都长有那么几根胡须。从“年幼胡”词汇的创作来说,它的背后,是皖北人语言创造的灵性。

半拉橛子

方言读音:bàn lǎ juē zi

简明释义:男孩子。

前文《年幼胡》,探讨了“年幼胡”作为皖北方言的涵义。其实,“年幼胡”的称呼,现今已不多见。今天的皖北地区,对男孩子,以及尚未结婚的“年幼胡”,有一个近似于统一,且约定俗成的称呼,唤作“半拉橛子”。

网上搜索可知,“半拉”本就是我国北方的方言。整体的一半为“半拉”。它甚至还进入了官方的话语系统。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半拉子工程”,就是。由此,“半拉橛子”似乎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还有问题。男孩子怎么就是“橛子”呢?百度一下,“橛子”为短木桩。“短”之于人,可以很形象地说尚未成年。但以“半拉橛子”为关键词,在百度中搜索,还能发现也有“半拉蹶子”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考虑,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半拉蹶子”的写法,恐怕也有道理。很多人都知道,过去乡间饲养的一些动物,比如牛、马、驴子等,其幼小者往往都喜淘气,爱撒欢,动不动就向后踢腿,俗称尥蹶子。这样一种状况,恰好就是不守安分的“半拉蹶子”的真实写照。因此,我看“半拉蹶子”与“半拉橛子”,两样写法都是可以的。

网上搜索还可以看到,也有写作“半拉绝子”的。这也该不能算错。很多方言,本身就是以音达意,以音表意。没必要在某个字怎么写方面,过于纠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