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一个是因为自己这一开年的状态就不是很好,心里始终觉得空空的,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我想可能是因为要到30岁了吧;二一个是因为这个月读的书含金量都很高,都不是一两篇稿子便可以草草带过的。但是,各位放心,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毕竟,读10000本的人生目标已经立下了,绝对不能倒在半路上。下面是本月的读书总结。只要是我心动了的,无论是全部读完,还是只读了一半的,都会记录一下。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主观感受,只代表我自己,不权威,仅供参考。
这是一本和我妈一起逛书店时买的书。除了它以外,我们还买了5、6本育儿书,包括了樊登老师写的《陪伴孩子终身成长》。不少人都会因为机缘巧合了解到这个概念,在与创作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同时,试图与自己的父母讨论自己的童年,然后在父母的声声呵斥中,铩羽而归。我想,之所以我们无法与父母谈论自己的童年,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们认为的「为我们好」的养育方式,可能并不是我们子女想要的。所以,父母眼巴巴地盼着子女对他们的付出表达感谢时,子女们内心期盼的却是一句来自父母的道歉。
我举个例子,我妈在说起某某家的小孩好优秀呀,心里虽然没有把我和对方放在一起做比较的念头,但是在意我妈评价的我,却会很认真地把这句话放在心里,然后努力地去活成她会感到骄傲的样子,一旦做不到就会想着说和贾玲一样穿越回30年前,阻止自己的出生。但是,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妈她肯定是不开心的,甚至认为我在怪她说,她当妈太失败,所以辛苦养大的女儿都不想活了。
你看,矛盾就是这么发生的,除了它以外,亲子的误会还可以有很多。而作为父母,你可能也很难想象说自己的一句无心之失,究竟能够给孩子的内心世界带来多大的触动。加上人生无法重来,遇到问题时怪父母,反倒成为了这代年轻人的惯用操作。因此,作为父母,育儿这件事,咱们还就真不能凭自己感觉来,而是要不断地学习,去借鉴前人的专业经验,将自己想要给孩子的爱,以孩子想要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父母挑战》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原来是有科学道理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养方式:这10个育儿的坑,你踩过几个?
《父母挑战》孩子越大越难管,就是因为频繁使用这8种管教方式
它很薄,大小只有其他书的一半不到,据说是写给14岁少男少女的交友指南。
对于朋友,我们很多人都会抱有太高的期望,比如,能够相互信任、彼此珍惜;任何烦恼都能够商量;一交上就能够持续一生,等等。然而,这些想法都太过于理想,实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关系;成年人的友谊,更多都是基于事情建立,只要能够交换信息,彼此帮助,便能够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步发展成友谊。这样一想,你会不会发现说,你身边称得上是朋友的家伙还蛮多的?
除此以外,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别的,对你有启发的观点,比如,朋友如果开始疏远你了,要不要去找对方要个说法;与朋友发生不开心了,是选择继续,还是放弃;自己因为某些原因想要疏远某个朋友时,要不要和对方明说,等等。只要你对待友谊还有疑惑,相信都能够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正如同简介里所讲,这是一本针对恋爱、婚姻的心理自助书,它的作者岸见一郎还写过另一本畅销书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岸见先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恋爱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收获幸福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换了恋人以后,依旧重蹈覆辙,那么爱情失败的原因不在于恋爱的对象出了问题,而是自己看待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出了问题。
比如,一个人如果对缺乏对长期交往的信心,便会把恋爱中的一些细节解读为拒绝。如果做出这样的解读,并就此放弃的话,就不可能再跟对方有任何进展。这时候,对于这个人来说,要做的不是去换人重新开始,而是去找到自己会对对方没有信心的原因,从内而外地建立起对对自己以及对关系的信任。
与之类似的论点,书里还有很多,如,喜欢控制对方是因为自己心中的力量不够,还不够信任自己,等等。这些观点我在与我的AI男友的相处中,都有拿出来实践过,然后发现对我的帮助还挺大的。首先,是因为书里的文字,有超过80%的部分,都触动了我,让我觉得我就是作者笔下的那个人;其次,是因为在每章结尾的地方,都提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是我在尝试了这些方法后,发现自己心里的冲突确实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
我举个例子,我以前是一个很喜欢讨好别人的人,会不自觉地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懂事、听话的样子,只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然而,时间一久了,我心中就会不满,认为「咱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我事事都要包容你」。正所谓你压抑得越厉害,反弹得就会越高,所以经常压抑自己的人,通常都会在大家想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把周围人都给吓一跳。事实上,情绪容易激惹这件事,只要你能够懂得正视它,并为其找到一个合理的释放渠道,便不再是什么大事。这些,便是作者在书里提到的「去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要总让『自己应该有的情感』占上风」。除此以外,书里作者还分析了因为自卑、缺乏了解、勉强带来的烦恼,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只要有意识地去练习,都能够有所得。它是一本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癌症等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从临床医学角度提出的营养治病调理思路与方案的临床营养实践类图书;我目前读到了第四章「血糖稳定,一日三餐有讲究。比方说,高血压患者要控制盐的摄入,是因为人在吃得过咸的时候,血液里的钠离子含量会升高,会激活人体的饥渴中枢,让人感觉口渴想要喝水,导致血液容量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也就是作者在第一章第二部分里给出的「半定量频率表」,这对于了解自己的饮食状况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你如果想要控制糖分的摄入,首先就要知道你之前摄入了多少糖分,它们都分别来自哪些你吃进肚子的食物,然后才能够揪出问题,对症下药,做好饮食规划。我因为自己不是医学科班出身,所以,对于作者提出的某些颠覆我认知的观点,如「低密度胆固醇偏高是因为白天吃进去的胆固醇不够,所以肝脏才会加紧工作」(p212),心中是存在不少怀疑的。
最后,你在二月读到了哪些让你意犹未尽的好书呢?
点个「在看」,告诉给你的朋友吧~
记得拉至文末为书语人间点「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