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升

洪升(1645年8月21日清世祖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704年7月2日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一),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卓越的戏曲作家、诗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国子监监生之功名,其诸多好友亦受牵连。后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叹。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宁织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著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有《四婵娟》,传奇除《长生殿》外,尚有《回文锦》、《回龙记》等。现戏曲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今人辑有《洪升集》。

京东杂感二首(其一)

胜国巡游地,孤城有废宫。
周垣春草外,园殿夕阳下。
狐搰沙翻雪,鸱蹲树啸风。
唯馀旧村落,鸡犬似新丰。

王若水点评:

明亡清兴,改朝易代,天崩地裂。明朝先民众多有志之士放弃功名,矢志抗清,转战沙场。抗清失利后他们或隐逸乡野,或埋首书斋,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诉诸笔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诗歌群体——遗民诗群。登临怀古,抒家国兴亡之感是清初遗民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洪升出生的顺治二年正是清军攻克杭州城的战火之年,他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他受西冷诗派(杭州本土的“西冷诗派”是江南著名的遗民诗群云间派的一个分支,其不少诗作均满含黍离之思和兴亡之感。)诗情诗风的熏染,在少年时代即萌发兴亡之感。他于康熙二十年(1661年)37岁时所作的《京东杂感二首》借凭吊明朝帝陵,寄寓浓郁的兴亡之感,这是其中的一首。

“胜国”指亡国,又曰丧国之社、或亡国之社。相对于下一个新兴的朝代,则曰昭代,即本朝也。如明朝是胜国,则清朝是昭代。“狐搰”指狐狸掘穴,“鸱”是鸱鸮,即猫头鹰。颔联和颈联描写春草湮没的围墙和夕阳西下的陵殿,以及狐狸掘穴和鸱鸮出没写陵园的荒凉景象。尾联二句是说只有陵园附近的农家如旧。新丰,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汉高祖刘邦做皇帝后,因其父想东归沛县丰邑故里,乃在长安附近建筑一城,街道房屋都照丰邑的样子,名曰“新丰”。在新的大清王朝崛起后,只有在这荒凉的故朝旧村,尚有“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

兴亡之感是洪升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艰辛,日渐积淀成对清廷的疏离和对明室的怀恋之情,表现在诗作中,兴亡感喟也愈加显露。这也是明清更迭之际一批落寞文人的心声。

《雪望》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描写冬日黄昏之际的雪景。冬日的黄昏,孤寂的村庄笼罩在暮色中,只听见寒风萧萧,更显四野空旷,首联写眼前所见,耳边所闻,“孤”“悲”字突显出了冬天杳无人迹的萧瑟景象。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冰冻的山雪让人感觉云都不能流动了。后四句具体描绘远眺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洪升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因创作戏曲《长生殿》而蜚声文坛,《长生殿》也代表着昆曲艺术的最高峰。《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