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中以意领气的弊病【丹鼎门】
道家养修传承中五秘三禁的太极门、丹鼎门和剑仙门等,都是禁立文字的,所以传统修为的内涵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丹田”一词的来历
“丹田”这个词,是出自道家的丹鼎门。丹鼎门是中国道家著名的修仙门派。中国自秦汉以降,人们就开始对炼丹很重视,“丹田”这个词也就越用越多。在我们的古书上和古代的小说上,凡是讲到修仙,几乎无一不讲到炼丹。
“丹田”一词,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黄帝内经》。在它的《遗篇·本病论》中,讲到“神游上丹田”。这一篇的成书可能晚于黄帝内经,可能是后人补的,但不会太晚。
所谓“丹”,就是结丹;所谓“田”,就是结丹的田。煮饭需要锅,结丹要有田。谷子、稻子都是从田里长出来的,所以古人就用田来比喻丹生长的地方。《黄庭经》中就讲到“丹田之中精气微”。
丹鼎门的炼丹
炼丹要有火。所以丹鼎门有个传统的术语,叫“安炉起火”。要起火,就要先把炉灶安起来。在汉代,灶和锅还没有分家,二者还是一体,这个东西就叫“鼎”。丹鼎门产生在秦汉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灶和锅没有分家,所以它才叫“丹鼎门”,而不叫“丹炉门”或“丹锅门”。
丹鼎门的炼丹是从外丹逐渐变为内丹的,因此许多术语都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安炉起火”也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名词。所谓练内丹,就是用自己体内的精、气、神作为炼丹的条件。这里,“安炉”和“起火”就是丹鼎门的正传口诀。
它的含义是把“炉子”安好,把“火”点起来,再把“药”放进去,才能开始炼丹。这虽然看上去,意思好像大致也相当于现在所流传的“意守丹田”,但是实际上,它的位置、它的本质和它的内涵,都不一样。
在人体里面怎么“安炉”呢?这就是老子讲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这个词就是“安炉起火”的理学内涵。它的位置在身体的肾前脐后,离下坎上。但关键是它位居虚中,不落表触。所以真正的丹田位置,要老师带功的时候给你点窍,从头上点到那个位置,这叫“下种”。你有感觉了,这才能炼丹,不然你没办法炼,你自己是找不到那个“虚中”的。这就是“先觉虚中,后行实存”。
我们平常人的感觉都在皮肤的表层,往里面你是感觉不到的,所以必须由老师给你点。点到这个位置以后,你意守在这里。意到气到,气盛了以后,气有余,便是火,就产生了火,这才能开始炼丹。这一步功夫就称为"筑基”,也就是奠定了一个炼丹的基础。
丹尚未生,岂可指出
在修为中,先要有丹,以后才会有田。没有丹,也就不会有田。这个田,就是结丹之田。现在那些气功,一上来就让人家守丹田。你没有丹,哪里来的田呢?并且你知道真正的丹田在哪儿吗?丹鼎门的正传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人身无处不丹田”。等你炼出了丹,那么它落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丹田。
丹鼎门秘诀讲:“浮自非丹,落黄是田。”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过一个丹鼎门的老师,所以我知道这个秘诀。这句话是讲,当你修炼到有白光的时候,丹气还在走,那还不是丹。飞丹的时候以为是丹,实际上是气,要等它定型了以后,看它落在哪个位置上。落到脚心是涌泉丹,落到掌心是劳宫丹,落在喉咙下是颌下丹。落到一个位置后还要生住根,这个地方才是你的丹田。如果丹还在到处跑,像鸟儿还未下蛋一样,哪有鸟巢呢?这样你就还不能知道你的对丹田在哪儿。显然,“意守丹田”这个口诀是错误的。
“意守丹田”等于开窍泄气
刚开始炼功的人,既没有结丹,当然也就谈不上丹田。所以所谓“意守丹田”就是守身体上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守窍。这不仅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还有害。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触觉都在皮肤上,只能感觉到表面。如果让你感觉一下中间,你感觉不到。中间须老师给你定,不给你定你自己找不到。你守不到中间,就只能守表,不管你守的是什么位置,都属于表触。所以守窍的人,守的几乎全是表。因为你守的是表,所以守气就耗气,守热就耗热。
大家都知道,人能发气。而要想发气,就必须集中意念。意念集中在哪儿,气就从哪儿发出去。所以,你如果老守在某个位置上,老守在表上,气就会不断地往那里集中,又不断地从那里漏出去。因此,凡是守丹田的人,他开始就在漏气。守得越好,气也就漏得越厉害。这就是意到气到。
有一个道友就跟我说:我守丹田到都已经守了二三十年了。我问他:你守了二三十年,有什么感觉呢?他说:有时候肚子热,热了就通周天,气开始通以后,通一段时间又不通了,肚子也凉了,没气了。再炼一段时间,就又热了,又开始通。就这样反反复复。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对,就因为他有了一点气,就往外跑。跑完了又来,来了又跑,来回反复。所以我告诉你们这句话:意守丹田的人,就是守表,就是在给自己开窍泄气。
“舌抵上腭” 与鹊桥飞架
“舌抵上腭”这个词,也和“意守丹田” 一样,大家都听说过,都相当熟悉。现在,它也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炼气功的基本概念。原先有一个学生到我这里来学习,我没给他讲什么道理,就让他站在那里发功。他心里说:什么都不告诉我,就让我发功,幸好我还知道一个“舌抵上腭”。他就把舌头往上这么一抵。其实,“舌抵上腭”是一个害人的名词。那么,在修为中到底有没有舌抵上腭这回事呢?在道家丹鼎门的传承里,确实有这么一回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错就错在这个事不该说出来,而且说得也不对,因为这个术语的名称本来叫“鹊桥飞架”。
鹊桥,指舌尖。《勿药元诠》中有句话:“倒下鹊桥”。自注:舌也。这里以“鹊桥”喻真气运行之路。“鹊桥”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牛郎织女被隔在了银河的两边,每年七月七日的那一天,喜鹊就搭起一座桥来让他们相会。所以这个“鹊桥”就有如下含义:第一,它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如果是长期的,那就不是鹊桥,而是长江大桥了。第二,请大家注意“鹊桥飞架”的“飞”字。这是关键所在。本来,舌与上上颚是阴阳相接之处,功夫炼到了一定的阶段,气盛冲动,阴气从下边上来,阳气从上边下来,等两边的气聚足了,就会天机自动,阴阳二气相吸,就好像物理现象中的阴电与阳电相吸一样,舌头自然就被吸上去。就在这一瞬间,气机相合,真气贯通。这就叫“鹊桥飞架”。“吸”的“瞬间”,才有“飞架”。这是炼功中的一个自然情况。而且,它是“天机”,是不需要、也不能教你的。但是,这件事情被有的炼功的人说了出来,没有传承的人就想当然地搞了一个名词,叫“舌抵上腭”。你想,他的功夫又没有到,没什么气,那怎么办呢?于是一炼功,他就自己帮自己,把舌头就这么往上一顶。这么一来,这个“桥”就成了长江大桥,也个是不飞架了。于是就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叫做“柱舌闭气”,失天机自然之真”。
发功时,如果舌头人为地顶住上腭,则舌根、下腭紧张,重楼封闭(道家称喉咙为重楼,有七节叠环,又称七节重楼),导致闭气,上下脉不通,这功就没法炼了。而且,阴阳相引,需要蓄气。你把舌头一直顶在那里,有一点气便泄漏而下,不能积蓄引功。也就是说,不能积蓄出通脉所需要的气来。所以这样一来,便永远不会出现那个“天机”,岂不是害人不浅?
你在守几?
炼功意念要专一。你想,你又要舌抵上腭,又要意守丹田,这功怎么能炼好呢?《太平经》上讲了很多守一的方法,说:“守一神则灵。”守一才能专一。所以老子讲:“抱元守一。”守一,一念代百念,你才能不乱,你的气和神,才能凝聚在一起。守二就不对了,守三就更乱了。
一个人在炼功的时候,有一个守字,已经是守一了;再来一个舌抵上腭,还加上一个意守丹田,你已经是在守三了;如果再感觉一下身体上的气,听些声音,你就是守四守五了。那你就不可能进入境界。所以,“舌抵上腭”和“意守丹田”这类词,都是一种传讹。
“以意领气”不能用在修炼中
“以意领气”这个词,也和前面那几个一样,凡是看过一些气功书的人都知道。因为现在很多功法里都有“以意领气”的炼功方法。按照这些气功书的说法,“以意领气”就是用意念引导气在身体里面走。据说很多人就是用这个方法通了大小周天。那么究竟有没有这个方法?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现在我告诉大家,在传统的修为中,有这个方法。但是大家注意了:以意领气,或者以意引气这个口诀历来都是在用上,不是在体上。
我们的修,是体。以意领气,是用,所以它不能用在修炼中。如果用在修炼中,那就有为,有为妄引气,那你就要出问题。
本来,气运行的规律是自然的。比如自然界中的水,在池塘里边,水一多就会满了,会溢出去,就会自然的流动,向低处流,向下游流。这叫水盛自行。气和水一样,气盛了,它自己也会走,也会自然地流动。而它所走的方向,往往就是它应该走的方向。所以,气盛自行,行适其道、就像河流一样,从上游流下来,一路顺着低洼的地方流,自然地流到最低的大海。气也是这样,气盛了自然地会往下流,而气流过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脉”。自然界中的水,自然地流,形成了江河。人体中的气。也是自然地流,形成了气脉。由于气是自然地流动,所以,它的先后主次和顺逆方向,都是自然天成的。
“以意领气”弊端多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是不同的,先天和后大都有很大差异。在你炼功时,炼到气盛自行的时候,气先走哪条脉后走哪条脉,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你的身体条件、你的气脉状况所决定的,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人为地、主观地用意念去引气,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第一,你要引气,必须气盛。但什么时候才气盛呢?你不知道。一般人总以为感觉大了便是气盛,你错了。感觉大,多是气机不通、不和之象。这个道理,大家务必要知道。 一般人总是在感到有气的时候,就以为气盛了,每每觉得有点气就可以引了,结果恰恰是在气虚的时候你就引它,于是造成虚阳妄动。本来气盛才能走,可是气还没盛你就引它走,下虚上引,结果是气虚上浮。你若引之,又会导致妄引表脉。为什么以意领气的结果都是引向表脉,而不能往里面引呢?这跟前面讲的意守丹田则漏气是一个道理。因为人的感觉都在表层,人的触觉都在表面。功夫不到,深的感觉你还没有。所以你以意领气,就只能往表面引,往你有感觉的地方引。你不可能往你还没有感觉的地方引,因为没有感觉的地方,你不会知道。这就使正虚邪盛,反而影响你正常气脉的循运。
第二个问题,你要以意领气,你就要先知道要引哪一通脉,要知道这脉络怎么走。如果不知道,你当然没办法引,对不对?可是,能让你知道的脉,也就是已经公开的脉络线路 ,中国从古至今,唯一公开的一家就是中医。但是大家注意,这是医家脉,即中医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当作以意领气的根据,妄以医家脉来代佛家、道家脉。但他们不知道,佛家有佛家的脉,道家有道家的脉,医家有医家的脉,甚至武家还有武家的脉。各家有各家的脉。
医家、佛家、道家各有不同的脉
医家的脉,是生理、病理性的,所以它只能为诊治服务。道、佛两家的脉,是功理、境理性的,所以它是针对养生服务的。两者岂能混为一谈?混为一用。道家是二十四部大脉,佛家是三脉五轮,或是三脉六轮、三脉九轮。一个是二十四根,一个是三根,它的走向,它的位置,全和医家的不一样。而且,道、佛两家的脉是保密的,口传心授,不立文宇。只是到近年,佛家的三脉五轮才表面性地公开了。在我的《气功传统术语辞典》中,以及近来刚刚出版的《养生修其证道弘典》一书中,就公开了一些可以公开的脉路。但是它的真正内涵仍然没有公开。道家的二十四部大脉,直到现在没有立过文字。
人为必然有失
所以说,你要搞以意领气,就只能是以你所知道的医家脉来领,结果把气引到不该走的地方去。医家的脉,是属于诊断治疗用的,而佛家脉和道家脉是养生修真用的。它们是两回事。一个是用于治病健身,个是用于修道,方向都不一样。而且医家脉是外脉,都在表面;佛道之脉是内脉,没有一定修为的人不可能感觉到。人为的引气走医家脉,必然引起阳气外泄耗散,这与气功修为向内炼气聚气的方向恰恰相反。
本来是气盛以后,它自己会走,会去通脉的,这叫自然天成;而以意领气却是反自为而人为,反自通而人通。而人为必然有失,人通必然不通。以意领气,严重的还会妄引致病。既然医家脉可以因通行而治病,当然也可以因妄行而致病。因为人为地引,容易邪,容易乱。本来气应该从这里过去,但是你人为地引,它却从那儿走了。可是那儿不是气该走的地方,所以就不通。结果气就只能往旁边乱冲。这样一冲,就更乱了。也就是你自己把脉搞邪了,搞乱了。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搞得不好,把气引到那个地方,气往旁边的岔道上走也走不通,最后就堵上了。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些炼气功的人以意领气,炼来炼去,长出了一个气包,还有的长出好几个。气功没练好,炼出气包。 原因就是气回不来,堵上了,就在这儿长了包。而且这种包治起来很麻烦。他以意领气炼出了包,有了包以后更是老想着那个包,气就不断地往那里聚,这个气包也就老是消不了。我在门诊上碰到这样的病号已经有一二百个,多数是腋窝、胸部等处,那包一摸是软的,一问就知道是以意领气搞的。只有用气道针在下面扎一针,让他的意念注意下面,把气引下来,逐渐疏通,才可能好。所以,以意领气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气本来是自己会走的,它走自然能走和该走的路,你却非要人为地去搞,当然就要搞出麻烦。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且这种以意领气搞的气包还特别难治,不是这偏差有多大,而是他那执著的意念解决不了。他的意念长期都集中在那儿,越有包就越想打通它,意到气到,那包就越长越大。起了包就不舒服,不舒服他的意念就更要过去,更要去注意那个地方。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有时候我们给他治了,好一点了,可是过两天以后又长大了;再治好一点。但是过几天又大了。最后没办法,只有吓他,就给他这作讲,你这个包,代表你另外那个地方要长癌。一听这个,他吓坏了,意念过去了,这包也就逐步好了。
“大小周天”的误会'
“大小周天”,这也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气功术语了,在各种气功书籍和气功杂志上,经常会出现这个词。尤其是气功杂志上,就像1958年大跃进放卫星一样,经常报道这样的消息:某某“三个月炼通大小周天”,“三十天炼通大小周天”,“三天炼通大小周天”等等,层出不穷。
“大小周天”是道家丹鼎门的秘传诀法,它的内涵决不像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那么简单。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古往今来,便遍地都是神仙了。什么叫作“周天”?气机在人的体内运转,或说某个方面的东西在运转,这叫“周天”。周天周天,就是周运天地。我们生在其中的天地是中天地,宇宙当然是大天地,而人则是小天地。三周天地,一法、一德、一道,这便是道家丹鼎门秘传的本来含义。
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这个“周天”,可就太简单了。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意守丹田,感觉有点热了,就用意念领着它走,从身体的后面上去,再从前面下来,或者从前面上去,从后面下来。反正就是围着中医的那个任脉和督脉打转转,这就叫“小周天”;而能够在全身转一圈的,就是“大周天”。其实,这个“周天”与真正的修为还差十万八千里。如果要给它一个名相的话,那么它只能叫做“浮阳周天”。
现在我们就把丹鼎门的周天内涵讲一讲。在丹鼎门修炼的传统理行上,素有“三周天”之说。在所谓的三周天里,第一个周天是阴阳周天,即周运形神天地;第二个周天是神气周天,它周运的是神气天地;第三个周天是元神周天,它周运的是元神大宇。大家注意,元神并不是我们的思维。这就是小、中、大周天。阴阳周天、神气周天和元神周天,就是道家丹鼎门关于周天的内涵。再一个就是浮阳周天。这个周天在道家丹鼎门里面,属于幼儿园的工夫,只是周天的准备而已。
浮阳周天的得失
人的气,外面的称为“浮阳”,又叫“卫阳”,里面的才是纯阳、纯阴。外面的气容易感觉,而里面的气不容易感觉,更不容易控制。人体的感觉都在表面,而表面的气容易动,所以浮阳易动。因此,丹鼎门就把浮阳周天称为“沐浴”。沐浴就是洗澡。洗澡有什么效果呢?这大家都知道,洗了澡以后,一身轻松,面色红润,身体舒适,原因就是阳气走表。所以炼浮气周天的人,就和常常洗澡的效来一样,红光满面,外人一看就像个炼功的。但因为这是浮气,你的阳气都在往外走,走在表面,因此不符合道家传统的内炼要求。
炼功的人要求阳气潜藏,不先要求红光满面。你的气应当往里面走,不能往外走。所以,只有当过了浮阳周天以后,你就会气往里面走,逐步转入内炼。“沐浴”再加“更衣”才是浮阳周天这个境界的真正成就。
浮阳周天的得失有这么几点:一不治病,二没功力,三难以恒定,四不入门。为什么难以恒定呢?你今天以为炼通了,过几天又不通了,再炼通了,再过一段时间又不通了。因为它与天时、地场和气温,与你本人的身体情况等等,都有关系。为什么说不入门呢?因为炼来炼去,你其实还在门外,和真正的周天还没有关系。这样的境界,你在三个月、在三十天把它炼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什么也没有。现在的气功书上把这个境界称为是通了大小周天,那是一个误会。
静而无想的谬失
炼功讲究入静,所以各门各派都讲入静。古人有句话,叫做:“大道全凭静中得。”入静,就可以进入境态功态;不入静,就不能进入那种境界。这是一个基本点。可是有的功法,做一个架式摆在那里,可以看电视,可以说笑话,可以看书,你说这是什么修为?这和传统养修当然没关系。
古来修为讲入静。但什么是入静?怎样入静?许多气功书上都讲,入静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无思无想。就是要你静而无想。对不对呢?不对。这种方法,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不是道修正境。此境,古来佛家称为“空定”,道家称为“死定”。“空定”和“死定”,从这叫个词,你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空定不生智慧,死定不生道行。也就是说,它处于一个僵死凝固的境界,没用处。那么应该怎样呢?应该“抱元守一”。
抱元守一的真义
“抱元守一”,这是老子讲的话。所谓元,就是首。首即开始,即先。开始、先,也就是本来。抱元守一,就是守一个本来的东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个本来的东西,才能够守一。现在很多气功书都把这个抱元守一搞错了,说守一就是守一个地方。比如讲意守丹田。认为守丹田就是守一。但是它错了,这不叫守一。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其中的一根,称为意根。你用意去守丹田,这是几了?意是一根,丹田的位置在身上,属于身根,因此这又是一根,那么这就是守二了,而不是守一。如果你不守丹田,是听声音,那么你用的则是意根和耳根,还是两根。所以不管你守什么,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样,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大家注意,老子为什么要在“守一”前面加“抱元”两个字?因为只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个意思。所谓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面。你能返回到意的前面,连意根都没用,这才能够达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不尽性心,不得智慧为什么空定死定会不生智慧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一股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有清水,也有泥沙。我们把清水比作智慧,把泥沙比作杂念。就像我们现在的心一样,有智慧,也有杂念。如果你为了得到非常纯净的清水,不要泥沙,就把河沟全部堵上,这样一来,泥沙固然是不下来了,可是同时这清水也就没有了。你为了光要智慧而不要杂念,就把百思想全部断掉,杂念是不生了,但智慧也没有了。所以佛家有句话:不尽性心,不得智慧。如果没性,就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