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数据设置,总是会碰到年龄。最著名的就是,最大心率=220-年龄;其次是,MAF180=180-年龄。”
其他各个不同的标杆,如最大摄氧量的等级门槛,各种成绩门槛,都跟年龄分段有关。
前两天有个小朋友还在私下里问,用220公式和某个在老威的公众号里看到的方法,设置心率差20,以哪个为准?
可以说,年龄几乎是做最初设置时,绕不开的参数。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都在建议,在个体使用时,不要采用220-年龄来确定最大心率,其他参数设置也类似。
从MAF180说起
有朋友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MAF180下,一个年长者和年少者的MAF线,就是有差距的,差距就是年龄差距。而由于心率边界的差距会导致他们的运动成绩的差距,是不是可以论证,年龄差距就是运动能力差距。这个问法,前半句应该是对的。因为公式就是这样算的,年长者和年少者的年龄差距,是老天爷管的,没人可以更改。以MAF180为例,假设甲50岁,乙30岁,差20岁(60以上,20以下,在运动数据抽样中,好像一般不常用,所以我用50、30为例)。根据公式,甲的MAF线是130,乙的是150。那么甲在130为边界的运动状态,可能真的没法达到乙的150心率时的表现。但是,上述两人分别以130,150为安全心率边界的“前提”,是公式假设出来的。如果在实际案例中,两个人的体能状况接近,用数字表示,假如最大心率接近,无氧阈值接近,那么可能50岁的甲方,和30岁的乙方,真实的“心率安全边界”是一样的,譬如,都是150。那么这个时候,两个人的运动表现,以及安全保障,可能甲更好,可能乙更好,也可能是一样的。由于普适性的模型,是以数以亿计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与群体特征相符的那些个体身上,有参考性,而运动习惯越好,体能越强的个体,肯定偏里群体的特征越远,那么群体性的指标,就越不适用。所以,朋友问的上述话中,后半句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普适性公式在个体身上的适用性。我们经常见到80多岁老爷爷在跑马拉松,也见到20多岁小年轻,跑100米就喘。就是个体差异。同样一个人,我自己过去在MAF线附近,无法跑起来,经过几年认真练习,可以在公式给出的MAF线(也就是理论安全心率边界)附近跑6:40,这跟当年“无法跑起来,一跑就超标”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而根据实际训练,我真实的“安全心率线”又远远高于180-年龄的线,那么很自然,运动表现就比严格遵守公式的考试方式下,更好看一些。
220-年龄的最大心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在许多地方看到“220-年龄”这个公式对于爱好运动者不适用的说法,道理跟上文一样,个体偏离群体特征越远,就越不适用。而爱好运动的人们,在赖以得出公式的“全体人”来说,毫无疑问属于少数,也就意味着在特征上偏离度更大。所以,该公式对于爱好运动者不适用,这点应该是常识。再以我个人为例,我用心率带记录的,近期达到过176,而且还是不很尽力的状态下。所以,我设置180为我的最大心率——由于我用乳酸阈值法来设置心率,所以最大心率的精确值,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总之,自己设置成180,是有理由和有逻辑的。而且,还是偏保守的。只是因为用了乳酸阈值的真实数据,最大心率值意义不大了,我也懒得去研究它,调整它了。也许它应该在185左右。而如果按照220-年龄,得出的值,远远低于上述值。
要不要自己去测试最大心率值
个人认为,除了在实验室里被一群人围着,把自己穿戴成潜水员那样的条件,其他无论是操场400米跑圈法,跑坡法,还是其他什么法,所有方法都有危险,所以,非常不主张自己偷偷摸摸地、特地为了取得最大心率而去涉险。如果在跟大队人马比赛中,确保心率设备是准确的前提下,用新记录来替代旧数据,这个倒是推荐的。如果有强迫症,既不想用220-年龄,也不想涉险“玩命”去获取最大心率,我比较推崇用心率带,测得无氧阈值,这个值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而且每次后续比前面的记录更高,都会提示,接受新记录。一般3个月左右跑一次速度测试,就容易获得。不同厂家的心率带可能算法不同,会略有差异,我两个厂牌得出的无氧阈值对应的心率分别是165和167,我取了165(保守)。用无氧阈值(乳酸阈值)的好处,是设置简单。以佳明为例,你接受了阈值以后,5个区就自动给你分好了。当然每个值的门槛可以根据其他数据适当调整。一般认为,乳酸阈值(无氧阈值)是最大心率的70-90%之间的任何一个值,而到90%就是顶尖高手了。所以,根据乳酸阈值,和自己预判的水平,也可以反推最大心率。譬如,佳明自动根据我用真实测得的165阈值,给出最大心率为189,算起来都已经是“乳酸阈值是最大心率的87%”了——其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实际的最大心率,比这个189还要高(分母变大,才能让87%降低),而这个大于189、有着比较合理的推算逻辑的最大心率,比根据220-年龄的出来的数据,高出太多太多了。这也说明,220-年龄的公式对我不合适。所以,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我强烈主张不要用220-年龄。当然,从来没有运动,走走就会累,动动就会晕的朋友,在开始运动阶段,还是可以参考这个公式的。1、不要自己独自去测最大心率,用训练、测验、比赛中的最佳成绩来更新,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前提是心率设备一定要准。2、如果很在乎设置的科学性,建议可以通过乳酸阈值法。那个数据比较容易取得。一是乳酸阈值(也叫无氧阈值),把这个值设成5区下限。在佳明里,一旦接受新的阈值,自动会把这个数字填入5区下限。Polar也遵循同样的规则。
二是有氧阈值,这个数据在Polar里有,它是3区下线限。这就把2-3区分开了。有了2-3区的分界,4-5区的分界,其他界限真的不重要。1-2区是低氧区,3-4区是高氧到混氧区,5区基本进入无氧区。最近跟朋友们讨论心率和心率设置的话题比较多,在公众号里,写这类文章也比较多,基本上都说清楚了。
打有氧基础是最有共识的
MAF180是被普遍认为打有氧基础的好手段,对于心肺功能比较差,有氧基础几乎没有的朋友来说,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推荐。那条MAF线,真的像边绳一样,把人牢牢约束住,静下心来好好打基础。我当初不懂这些道理,所以,没有约束住。用了别的途径。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来说,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一种途径,譬如,在心率设置科学、心率设备可靠的前提下,多跑1-2区,也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有氧基础一定要重视,这点却没有异议。不能总是在一味求快。我看到资料里说人家高手都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在跑6-7分钟的慢跑时,受了不小的震撼~~============================================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