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还得酝酿一会儿
从一年级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个死心眼儿的人,我一直很不理解这项要求:我对这篇课文没啥感情啊。

感受着前面同学表情丰富感情充沛的朗读,我很纳闷,又有些不屑,因为我并不相信他们真的对课文有什么特殊感情。可是很快就该我了,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是“坚持自我”还是“混迹流俗”?
该我了,我站起来像复述新闻一样读着课文,有些同学转过头来看我,俨然在围观清流中的泥石流。我无比内疚,因为自己正是破坏大和谐课堂气氛的罪魁祸首。

可能念在我从不惹是生非,老师并没有选择“法办”。有一位老师想把我这个毛病扳过来,每次课前让我上前面读些东西。那时的我远比现在胆小,站在前面话都说不利索了,只剩一脸傻笑。虽然自知朽木不可雕也,但我一直心存感念。
我不会是个没感情的人吧,我被这个推断吓了一跳。走到镜子前,端正站姿,像电视里的朗诵一样先“啊”了一声,却不知道要感慨什么——大海你全是水,马儿你四条腿?

所以我还是不会有感情地朗读,即使遇到喜爱到灵魂震颤的句子,反而报以长久的沉默,默默抄满整张纸,或在心里反复默念。看来我不是没感情,而是自以为是无可救药的固执。对于这种人,不须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南辕北辙的准备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