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绝对想不到,中国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直接导致他们灭亡

鉴证历史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让我们一起鉴证历史!
公众号

西汉前期匈奴得以壮大,屡次骚扰我国边境地区。由于他们游牧民族独有的高机动性,对我国百姓掠夺一番就退走,剿灭起来非常困难。再加上匈奴没有什么钱财,攻打他们士兵没法趁机获得“油水”,作战起来士气低落,因此汉朝在与匈奴作战时一直没有太大的收获。

后来汉武帝文治武功,大力发展国力并培养可与匈奴抗衡的骑兵,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拾秦朝的“军功制”并加以改进,推出“击匈奴降者赏令”(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竹简记载):

取故君长以为君长, 皆令长其众。

赐众如隧长其言及武功者赐爵共分采邑

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百骑

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五百卌八卌八

将士们有利可图自然分外卖力。在种种因素之下,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且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虽然并未将匈奴彻底消灭,但也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的问题。

到了东汉汉和帝时期,此时的匈奴政权分裂,成为南匈奴、北匈奴,国舅窦宪联合南匈奴率大军进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额布根山附近)大破北匈奴,杀敌无数俘虏部众二十万,之后一路追击到至燕然山(燕然山就是我国对于蒙古国杭爱山的古称),北匈奴再次大败。

自此北匈奴元气大伤,困扰我国上千年的匈奴之祸才算彻底解除。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著名史文学家班固在燕然山一处山石上刻下《封燕然山铭》。

而战败后的北匈奴残余部队,一路西逃至欧亚交界处,并且继续向西一边迁徙一边修养,直到200多年后抵达多瑙河流域。此时的欧洲正处在强大的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可罗马帝国怎么也想不到,这支被中国汉朝打败的手下败将,后来竟然推倒了罗马帝国这株参天大树取代罗马成为欧洲霸主。

匈奴虽然被汉朝打得落花流水,但他们血脉中的侵略性丝毫不减,经过这么多年的修养,匈奴开始露出了他们的獠牙。

游牧民族最擅长的就是以战养战,他们依靠不断吞噬小国来壮大自身力量。由于欧洲小国非常多,都是极其分散的政权,这简直就是给匈奴量身定制的战场,就好比物种入侵一般,匈奴在欧洲毫无敌手,也越发强大。

公元350年左右匈奴灭阿兰国,公元375年灭东哥特人,之后转向进攻西哥特,数十万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逃进罗马帝国境内。

此刻匈奴已经有了与罗马抗衡的实力,最终在378年与西罗马帝国会战于阿德里亚堡,并大胜。之后匈奴与西罗马之间不断交战,在431年将西罗马大败,西罗马帝国的根基遭到动摇,元气大伤,从霸主地位跌下神坛,不得已向匈奴人服软。也是像当初汉朝初期时一样,向匈奴和亲进贡,此后匈奴取缔罗马帝国成为欧洲霸主。

而匈奴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向北征服诸日耳曼部落,这也导致了大量日耳曼民族西迁,为了抢夺地盘,日耳曼民族联合其他之前被罗马帝国奴役过的国家,将矛头指向衰弱的西罗马帝国,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对于这支曾称霸欧洲的匈奴帝国,欧洲学者却认为这是欧洲本土的一种游牧民族——匈人,并对“匈人即匈奴说”极力反对。但是对于这种说法,很多学者都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欧洲人不愿意承认罢了。种种因素都表示了匈人确实就是匈奴人,原因如下:

以阿提拉为例,是匈人帝国最著名的领袖之一,公元448年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一个使臣马古西斯曾出使过匈人帝国,对这位匈人王阿提拉的相貌进行过记载,其大意如下:“身材矮小,胸膛广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长等不太均称,这些都是匈人常见的特征之一。”

而这种相貌特征,与棱角分明、高鼻梁、眼眶深的欧洲相貌普遍不相同,反而与如今亚洲的蒙古人以及我国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很多都与匈奴同属一源)长相颇为相似。

除此之外,匈人的很多习俗比如说在祭祖天地鬼神、崇尚日月等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语言方面,如今的匈牙利人(匈牙利确认为匈人后裔)说话时很多发音以及词汇有很多蒙古语言,他们在骑马时让走马时用的“jia”音以及停马时用的“yu”因,与我们所使用的语系一模一样。

法国汉学家Joseph de Guignes的史学著作《匈奴通史》以及英国杰出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都是认定匈人就是匈奴人。

欧洲学者为了否认“匈人即匈奴说”,用匈奴的发展程度远高于匈人的发展程度;以及政治体系与匈人不同这些来证明。不过这些也很好解释,因为匈奴毕竟是战败后被迫向欧洲迁徙,途中不断与欧洲其他文明结合,丢失以及改变很多政治体系乃至民族体系也都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只要有战乱发生,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会经历文化丢失以及政治体系改变的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