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有新解?甲骨文台历说字——止
【甲骨文台历,止】
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它的含义有所不同,比如说停止、止于至善、适可而止、叹为观止等等,这些都是后半段或者说是后期形成的词,有些用法不是这个字的原意。所以需要从字形角度分析到底是什么含义。
我们现在来看它的甲骨文写法,大家好好看一看这个字,其实这个字就是脚的象形。
象形字,象足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不过三同例,今作趾。 甲骨文台历
甲骨文中只有三个脚指头,实际上,人有五个脚指头,在古文字中三表示多,手的甲骨文也是三个手指头。
甲骨文属于象形字,所谓的象形就是从外形上是有点儿像,但实际上它不是,比如说这个手或者是脚,不会真的给你画一只手画一只脚,它是抽象的。因为这个字在很久很久以前,甚至是在先秦时期这个字义就发生了转变,止后来就表示停止的含义了,为了保持脚趾的趾这个含义,于是就在原来字的基础之上,左边又加了个足字旁。
当止表示脚趾的时候,止就属于象形字,当它指停止的时候,就是六书中的假借,今天脚趾的趾写法,它属于什么呢?它属于形声字。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六书,它的字形和含义是有联系的,同一个字不同的含义,它就会有不同的六书与之对应,所以同一个字有可能分属不同的六书,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
【甲骨文,止】
脚趾和脚对人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跟行动有直接的关系,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在所有的运动当中是不是大部分都离不开脚啊?所以脚的作用第一就是行动运动。
第二是停止。所以脚趾的趾它有两个含义,而且这两个含义是截然相反的,在一些古文字中能够体现出它与行动和运动相关的特性来,在很多的古文字中都有这方面的含义。我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就是在一些古文字或者是先秦的经典中,止并不都表示停止。
【止,甲骨文】
《大学》中有好几句用到了这个止。第一句叫止于至善。第二句话是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试着用止和行动的关系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第一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止是行动或者做事。就是做事的时候,就是要行动到最善的时候,所谓善者果而已的那个善,一个非常完美的,见好就收的那个结果叫善。
而且我们一定要沿着这个目标而努力,而前行,而行动,所以止于至善的含义就是一直要冲着那个目标努力而行进,如果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就可以停了。
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句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还是把止说成行动。一个做事的人,他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方向,一定要知道自己前进的目标,并且沿着这个目标而行动而努力而前行,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这个叫知止而后有定。
而不是说停下来才有定,或者是停下来之后才能安定下来。人们在累的时候,或者迷茫的时候才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内心安定呢?只有在一个人特别踌躇满志,目标明确,勇猛精进的过程中,他才会有定力,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的含义。
【甲古文书法:止于至善】
【止的文献引用】
第一个: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者笞五百, 《汉书·刑法志》
秦国的刑法处置是非常苛刻,而汉朝则就进行了一些很人性化的一些改动,比如说原来的时候要把鼻子割掉,到了汉朝就只笞三百下。以前还有个刑法要把人的左脚砍掉,当斩左止者,现在不砍了,就打鞭子五百下。所以这里的止意思就指的是脚。
第二个文献:
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诗经·鲁颂·泮水》
下面我们来看《易经·艮卦》这句话: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显然这里的止和行它的词性是一样的意思,行是行动,止就是停止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该停止的时候你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你就行动,不管是动也好静也好,都是适得其所,都是恰到好处,都是正当时机,那这种情况下就是其道光明,说明这个人也好,或者是做这个事情的程度也好,都是非常光明的,属于光明大道。
另外易经当中的艮卦,说:艮,止也,就是用止来解释这个艮,所以在这个艮卦当中说到这个卦意中的止就是停止的止。
【止,演变】
下一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 《韩诗外传》
显然这个止也是停止的止。
最后一个文献: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经·商颂·玄鸟》
邦国的范围有多大?有千里之大。邦畿千里,那么到什么地方才是它的边界呢?只要是这个地方有他的人民,这个地方的人民承认或者是接受天子的统治。那么这个地方就属于天子的范围,惟民所止。
好,止这个字,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明天再见。
附:赵老师推出课程链接:
一字一画甲骨文
【蒲蒲兰:一字一画甲骨文,购买二维码】
小篆书法入门课程:
【小篆书法入门购买链接】
附:2021年甲骨文台历,购买链接如下:
【2021年甲骨文台历,点击上面图片,还可以下单购买】
更多阅读:
点击左下角的原文链接,开启甲骨文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