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书院★作者曾美旋

2021-05-07

曾美旋,一位女作家。近期,写了一篇平和县霞寨镇“龙文书院”文章。读来有“穿越时空”感,有作家令人敬佩,认真探寻历史的可贵精神……就我而言,我是很敬佩作家的!

另外,我与霞寨镇本来就有些亲近之情。1977年即四十四年前,我与霞寨镇一位姓卢的年青人,参加全国首次恢复高考的考试……那年我俩是一所学校的,唯一“平和县同学”因此,霞寨镇---龙文书院,我很高兴地转发此文,请大家分享。

龙文书院   曾美旋

龙文书院,坐落于平和县霞寨镇群英村土楼寨脚,俗称文昌宫。龙文书院始建于明代初年,当时霞寨镇一带住着霞寨周姓、大坪黄姓、小坪卢姓、岩岭庄姓,被称为“四乡”。书院就是由当时霞寨四乡的村民集资兴建。文昌宫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称为文曲星。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书院由“四乡”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乡贤担任职务,负责管理。由于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而中华大地,皆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传承了龙的精神,文昌宫又是供四乡学子读书,传播文化的地方,龙的精神与文儒圣教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霞山后人所理解的当时书院取名的由来。

龙文书院担任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负责教育和培养四乡的私塾,录取经村民推荐或私塾成绩优异的蒙童,在书院里深造,成绩突出者就会被选送到县学(即浮宫),称之为童生,童生即是府试秀才的资源;二是龙文书院是四乡知名人士的聚会处所,所以又成为调解重要的民事纠纷之所。当时,霞寨四乡的一些大的民事纠纷,也常到书院请求裁决;村民的重大民事纠纷案件,由文昌宫理事们出面调解和公正处置,文昌宫主事的理事们达成一个共识,一切以民众的大局利益为重,和平解决事情,有事好好商量着解决,按当地人的说法就是用“文的”来解决问题,决不能动用武力。文昌宫也起到了仲裁的作用,所以即有“以至今四乡人称到乡政府论曲直为下文昌”这个说法。

书院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初衷,为县学输送了优秀的人才。励精图治教学制度,激励更多学生奋发图强的上进心。霞寨周姓还有一套奖学制度,凡本族后生中举人的,均奖励“书田”一份,可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耕作或是租给佃户耕作,收取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这样就可以抛开思想负担,专心读书。

四乡学子均受龙文书院教化,人才辈出。霞寨从元至正年间就陆续分别从永定、南靖等地迁徙而入。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龙文书院也于明代初年兴建,周氏家族是四乡中龙文书院所在的地方,据清时记述,“乡贤均出自霞寨乡土周氏家族”,可见群英村之荣耀。追宗溯源,更体现出龙文书院对整个四乡文化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霞寨周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贡生、监生、秀才、举人、进士有36人如明朝的周维新,清朝的周天位等。清末民初宗贤、官员较为突出的有周耕民等7人。近代武举人有:周得震、周天璋、周奠邦,周大经、周占魁、周根盛。现代人物杰出的代表有周道南、周澄南、周碧初等。

霞寨周氏是四乡较为突出的一个族群,从周氏的欣荣我们可以看出四乡人民对文化的重视,因为有了龙文书院孜孜不倦的推荐与输送,四乡人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了多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我们从周氏族谱中摘录了以下杰出的乡贤:

周维新,又名周公爱,一生“光明正大,廉洁奉公,有仕厚之风,为朝廷之贤士”。据《平和县志》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南京国子监;万历九年(1581年)任浙江温州府永嘉(嘉兴)主簿。”

周天位,清宁里(今群英村林口)人,任广西灌阳令。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壬戍科进士当时天位刚上任,看到灌阳地处偏僻地界,猺獞杂处,乡多豪狷。就开始设立法治,“均其赋役,凡兴利革弊,一以推诚布公为主,民甚德之。”

周黄英,祖籍西奎楼(今属群英村)的旅台第二代举人,20岁中举,封为恒春县宰,1885年奉调台南府司职“奉政大夫”兼同知州,在防卫治理和早期抗日作出贡献。

周道南,(1884-1939)(字泰初),霞寨店街人,福建省政法学堂毕业。曾任山东省济南高等法院审判厅厅长,国民党福建省议会议员等职。在当议员时期,创办霞寨县立龙文小学(今霞寨中心小学)、县立龙文初级中学(今平和第三中学),为霞寨文教之乡树立功勋。

周澄南,(1905-1952)法国留学生,里昂大学工程硕士,任法国住厦门领事馆领事,厦门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军驻厦门80师参谋,后回家乡,任修建漳龙公路,漳州大桥设计测量总工程师。为倡议和复办私立龙文初级中学而不遗余力。

周碧初,(1903.8-1995.9)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先驱者之一。他把欧洲文化艺术与东方文化艺术色彩绘画同为一体,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他被评为“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霞寨大湖深度人。

此外,还有厦大教授周盛德、周永强,留洋海外的周建辉等人才。经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霞寨镇外出当干部、职工、教师等多达120多人,改革开放至今更是人才辈出,博士、硕士、大中专毕业生不胜枚举,周姓俊彦不乏其人。

我们还在相关资料中了解到,霞寨中心小学、平和第三中学跟龙文书院有着密切的关联。霞寨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平和县立第三小学(另一说法叫县立龙文小学)。1916年春,在平和县劝学所长朱念祖与省议员周道南等人发起下,由群众集资,县府补助相结合而创办起来,解放后改名为霞寨小学、霞寨中心小学,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

平和第三中学前身也是“平和县县立龙文中学”。1925年省议员周道南创办并任校长。1930年秋,县政府决定将龙文中学与县城九和中学合并,组建平和县立乡村师范学校,龙文中学由此停办。1942年春,周道南的胞弟周澄南倡议复办龙文中学,得到四乡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周澄南不辞辛苦亲自携带申请立案公文,长途跋涉到达临时省会永安,得到当时临时省政府准予,创办校名为“福建省平和私立龙文初级中学”,组成以周祝三为董事长的校董会,仍以周澄南为校长,奠定平和历史名校地位。解放后,改为平和第三中学至今。

在周道南与周澄南兄弟二人在家乡办学期间,也曾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参与共产党交通联络工作,为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四乡人崇文尚武,不仅文风儒雅,武举人历史上也有数位。可谓文韬武略,功德圆满。四乡后人不忘酬谢神恩,偶有集资结彩楼,唱大戏、组织庙会的活动。

遗憾的是,这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龙文书院”(文昌宫)于1962年间被拆毁。1962年前,龙文书院还存有原貌,可惜的是,这座古建筑20世纪60年代因公社化、大跃进,改造成大寨田,种上了粮食、甘蔗,甚至用于养猪,后来又建成民房。其木料、瓦片等建材,运往霞寨岩岭埔建中学。如今,书院已然坍塌,只看到一排长满了青苔的花台墙脚,书院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回顾以往,书院曾为霞山的四乡八里输送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为朝庭,为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霞寨政府对面的那条古老的龙文路,还在诉说着悠悠的往事,龙文小学——龙文中学——龙文路,龙文的精神还在不断地延续,延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