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接春关》令军信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过年,对孩子而言,不仅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有鞭炮,最期盼的是,过年可以耍秧歌,看秧歌。最好玩的,最热闹的,莫过于村里的秧歌正月初九接春关的场景。
  秧歌,又叫社火,是老百姓敬神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通过敬神,辛苦劳作了一年的老百姓,也可以在春节期间休养生息。现在的秧歌,已经演变为村民的娱乐方式之一。秧歌属于庄事,需要全村的人参入进来,才显得热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法,村有村规,耍秧歌要有秧歌头。操办秧歌,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小到当年秧歌费的收取,大到正月十五秧歌进城,都要秧歌头来筹划安排。我们村,是通过吵秧歌来选出秧歌头。所谓吵秧歌,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鼓动,率先忍不住打鼓的那个人就是秧歌头。
  初三晚上,按习俗,我们烧纸钱,放鞭炮,送走过年的先人。先人一送走,初四,村里的秧歌就要准备了。傍晚,村中央的篮球场上,燃起一堆火,准备烤大鼓。鼓烤好了,鼓槌平放在鼓面上。铜锣,铜镲已在其上也。
  不大一会儿,大鼓周围已经被大人孩子围个水泄不通。大人们谈论着,说笑着,互相怂恿着看谁先动手打鼓,
  终于,有好秧歌的,禁不起其他人的煽风点火,情不自禁地敲响了大鼓。顷刻间,鼓声震天,鞭炮齐鸣。鞭炮声鼓声互相交织,在空中织成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把整个村子包裹得密不透风。孩子们。奔走相告,喜形于色。鼓锣镲齐响,惊天地,传云霄。
  第二天,秧歌榜在鞭炮声中张贴上墙。村民按照榜上的安排,各司其职。开始购买耍秧歌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为初九的接春关忙乎起来。
  正月初九的接春关,标志着村里秧歌的真正上演。接春关这一天,一大早,全村人都忙起来。男女老少,穿红着绿。有的男扮女装,有的滑稽搞笑。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打算扭起秧歌来。
  灯笼,狮子,旱船,龙灯等各种耍秧歌的道具,都已准备妥当。花旦,马夫都已化妆好,拿着各自的道具整装待发。
  下午二点,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锣鼓中,接春关的秧歌队开始在村中巷道里游行了。打头的是两头威风凛凛的黄毛狮子。引狮子的少年,身穿黄衫,手拿火红的绣球。随着引狮人矫健的步伐,晃动的绣球,两头狮子虎视眈眈,上下跳跃。
  最吸引人的是“杠老爷”。一根十几米长,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檩子,用滑轮固定在一辆架子车上。坐在杠上的叫老爷。老爷翘着二郎腿,坐在一头,架子车的另一头,由十几个壮汉把守。利用杠杆原理,随着架子车这头的壮汉往下压檩子,坐在另一头的老爷便翘上了半空。老爷身穿红色长衫,头戴乌纱帽,手里还摇着一把蒲扇,随着杠子上下翻飞,老爷怡然自得的不时捋捋胡子或摇摇扇子。好不威风!
  杠老爷后面紧跟着是秧歌队。男女老少,站成两行纵队。你看,那边过来一个老奶奶,搽脂抹粉,耳朵上还有两个炮仗做的耳环,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可惜脚上那双四三码的鞋露了马脚。哈哈,原来是男扮的。那边,孙猴子舞着金箍棒,手搭凉棚,上跳下窜,敏捷至极。小孩子们跟着孙猴子,上瞅瞅,下看看,怎么也看不够。跟前的这个丑角,丑得没眼看。脸上画得七乱八糟,头上还插着几根谷草,衣衫褴褛,脖子上挂着的油圈圈,只吃了下巴下边的一部分。这就是懒惰的下场。搞笑的装扮,滑稽的表演,惹得人们的肚子都笑疼了。
  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前等待接秧歌。挂红绫,放鞭炮,像比赛似的。
  村里转了一圈之后,接春关的秧歌队来到庙滩里。庙滩的中央,一溜桌椅板凳已摆好。桌子上摆着点心、水果、瓜子、凉菜,烟酒等,看秧歌的老人被请到中央的板凳上就坐。
  欢快热火的扭秧歌的鼓点再次响了起来,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扭秧歌的队伍里。大家两人或三人一排,舞动五彩缤纷的绸扇,绕着院子,扭得欢天喜地。大家无所顾忌地笑着,扭着,仿佛把一年所积攒的快乐与幸福都要挥洒出来。
  扭秧歌结束后,还有精彩的武术表演,才艺展示。
  这一天,全村人集中在庙滩里尽情歌舞。就连村子里放鞭炮时发出的硫磺味,都是香甜的。院子里欢愉祥和的气氛,像海浪涌动着,翻滚着。仿佛再多笑一声,这欢乐就会溢出来,淹没了整个村子。
  接春关,迎的是喜神,接的是春天。初九接了春关,预示着村里的秧歌正式开耍了。当晚,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全村人在庙滩里唱秧歌,耍龙灯,舞狮子。一年一度的秧歌,拉开了欢乐的序幕。
  今年的初九,按往年,应该是接春关的良辰吉日。由于疫情,按照镇上不串门少聚会的指示,大家都待在家里。那些好秧歌的,按捺住往年耍秧歌的激情,在家听着录制的秧歌曲,跟着哼唱以解馋。有的在院子里,挥舞着绸扇,全家扭起秧歌来。
  欢快的步伐,惟愿驱赶走偷偷潜入人间的灾祸病疾。洪亮的秧歌声,祈祷春暖花开,山河无恙。铿锵的锣鼓声,盼望来年正月,亲朋满座,载歌载舞,共诉别后衷肠。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令军信,笔名远方,甘肃武山人。有文字散见于报刊及微信平台,荣获东方散文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优秀奖。

======================

(0)

相关推荐

  • 乡土散文:对联与鞭炮

    春节的对联与鞭炮 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四季轮回中最隆重的节日,尤其在农村就更显得重要.且不说过春节时张灯结彩,美酒佳肴,衣着崭新,气象万千的景象,只说春联盈门,鞭炮齐鸣就渲染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欢乐气 ...

  • 商都的秧歌

    丁酉2017鸡年,全县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在吉祥喜气的雄鸡高歌声中拉开大幕.秧歌舞彻了春.彩灯辉映着梦.歌声宣泄着情.旺火升腾着愿.焰火捧亮了月.笑脸洋溢着喜--古老的七台镇成了歌舞的海洋.喜庆的乐园 ...

  • 今年过年一个“奇怪”现象,没有听到鞭炮声,原因很多人已经知道

    "噼啪噼啪噼啪"一阵"鞭炮声"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大家一边听着鞭炮声,一边有说有笑地议论着. 这是小帮手村庄今天上午出现的场景,按理说,农村出现鞭炮声是在平常不 ...

  • 张中才:春 节 记 忆

    春  节   记   忆 文/张中才 杀  年  猪 杀年猪算作年俗,好像有点牵强,但它确实是过年要做的第一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特别是东北的农村,过年如果谁家没杀猪,大人会觉得没面子,孩子会觉得 ...

  • 郝守华||儿时过年

    每到冬季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全家做过年的新鞋了,长夜漫漫,北风呼呼.我和母亲.张杰同学三人围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我们两人做作业,夜深人静,寒气袭人.母亲把羊皮皮袄盖在三人脚上,手冷了放在皮袄 ...

  • 老照片故事 | 宋家庄秧歌队

    宋家庄的秧歌,历史上是孝义的名班秧歌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到文革"前,是宋家庄秧歌隊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本县周游各村,还有邻近外县来聘请.曾多次出席县(孝义.介休).地(晋中).省的农 ...

  • 【我们村】李世青:刘家河就是我们村

    刘家河就是我们村 一 出延川城到黑龙关,沿210国道北行六华里,过秀延河,进沟二里处就到我们村了.再行一里,上一个坝坡,往后走就看见李家老院了.白家硷上,康家院前,邓家院里,刘家圪崂,一处处窑洞群依山 ...

  • 雪中的米脂现代秧歌,你绝对没有见过

    2019米脂现代秧歌队 2019米脂现代秧歌队 展开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村里有个庄大浪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炊烟有望》(长篇小说连载) 十一卷 故土难离 千里送君终一别 7

    肖翔黎组织秧歌队在金家大院里换好了行头,准备绕着双土村转一圈,然后回到金家大院,秧歌表演重点还是要在这里完成. 锣鼓声里,北方的冬天不再萧条,而是春天初露端倪,平原上田畴间的麦苗儿已经耐不住寂寞,吐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