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秦建新【全球艺术家编码1880】作品鉴赏【1914】(2021年02月05日)
更多有关秦建新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搜索“秦建新”或“1880”
李开荣:汲取传统营养,营造胸中丘壑——秦建新山水画作品赏析(2021年1月26日)
从中国画的本体来讲,中国画用线与书法一样,都讲究“写”。而笔墨精神是作者依托驾驭笔与墨在画面上用笔的快与慢、顿与挫、顺与逆、拖与扫、点与勾和墨的干湿浓淡等书写状态下,留下的心象印迹,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从笔墨上说,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受书法影响,即所谓书画同源,是中国画以中国书法用笔的线为基础,又以笔墨品格为最高准则,并通过“骨法用笔”达到“气韵生动”,这种气息与状态,是与画面的内容、画法既有关又无必然联系的一种审美境界作为最高标准,有一套审美的价值系统。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03】雅赏
风骨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一幅作品能否达到气韵生动,其风骨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观赏画家秦建新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一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笔墨造型语言进行精研,二是对新疆山水风貌进行了广泛地观察体验与实地写生,并对新疆大地上各种地形地貌了然于胸。三是他是在笔墨运用上切实把握了新疆地貌其南苍北润的特点,锁定并深入探讨历代古人很少涉及的西域山水的描绘,拓展笔墨表现力,进而探讨如何将西域山水描绘与西域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05】雅赏
如何将自然山水转换为胸中山水,秦建新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即是作者因登山临水感悟自然所迸发出的主观感受与灵性的印迹。山水画最高境界是看山不是山,山已化为胸中丘壑;看水不是水,水已润化成情感的线条。登山临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出中华美学“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之精神。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07】雅赏
观赏秦建新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感受到他对西域山水风骨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对其特有风貌的描绘与内在气质的表现,其笔墨个性语言有力地展现出西域山水的雄浑博大、苍凉悲壮、大气磅礴、峭拔险峻、荒寒诡谲等多重特质。在构图上,多采用高点俯视,犹如乘坐飞机于高空俯瞰大地,场景宏大,气势夺人。如作品《莽昆仑》《天山既白》《塞外雨霁》等。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09】雅赏
对于画家秦建新,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的艺术探索精神所折服。他属于那种学者型的画家,既重视创作技法表现力的强化,又注重作品学术性的探讨,身上有着艺术家那种天生不安分的性格,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想在艺术的天地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开垦出一方充满个性的园地。他的西域山水画创作风貌,正是他的这种艺术性格和探索精神的体现与结晶。他的国画山水画探讨的着重点在于以当代人的审美目光运用传统笔墨来描绘西域山水的风貌,营造西域山水的风骨,以达到作品虚实相生、心景如一和苍茫悲壮的艺术效果。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11】雅赏
李可染先生在论述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曾说的“用取大的功力打进去”和“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就是强调继承传统,并不是对传统的亦步亦趋,而是既汲取传统营养,而又打破传统束缚,笔墨当随时代以发展当今。秦建新的山水画创作既是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弘扬,又明显有着当今视角与西画元素的吸收。如他的作品《人间净土》《龟兹小峡谷》《天山清夏》《丹崖清幽》等在构图上都有这个特点。其二,物象描绘笔法灵活多样,不再沿袭传统皴法,笔墨线条纵横交错、苍润相济有类油画的生动的笔触。如《云起天山》《莽昆仑》等对山体的描绘就是如此,笔墨的复加积墨应用加强了山体的厚重感、嶙峋感与坚硬感。他的山水画探讨的着重点在于以当代人的审美目光,汲取传统笔墨营养与西画元素,运用水墨来描绘西域山水的风貌,营造西域山水的“风骨”,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秦建新作品编号【1880-012】雅赏
秦建新的西域山水画创作成果值得点赞,作为一个有担当、有眼光的艺术家,秦建新正值艺术创作的旺盛期,相信他会在不断探索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攀上新的艺术高峰。
2021年1月26日
李开荣,著名艺术评论家、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新疆写作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及新疆美术。先后在区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学术专著《艺术感悟与探索》《从民国到新世纪:新疆美术发展态势研究》。曾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获新疆艺术学院科研一等奖。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14】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