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美学探索(十)
肖旭
美是人的本质在宜人形式中的显现。
审美意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是人的自我观照,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鲁迅说:“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在整个可以感觉的世界中,人是最高级的实体。所以人的个性是我们感觉所能感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而世界上其它各级的存在物,只有在其暗示到和提示到人的时候,才具有美的意义,而且这种美是由那暗示和提示达到什么程度所决定的。”
这就是说,人是“宁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莎士比亚);人是一切美的中心、美的本原;人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自然和艺术,都因其这样那样地表现、折射或反映了人的性格美、形体美、生活美和心灵美,而具有了美的意义,获得了美的价值。
诗美就美在它抒情、言志,谱心曲,传心声。它反映或表现人们改造世界、建设生活和推动历史的意志、信念与追求,它反映或表现人们的英勇的劳动、豪壮的斗争和崇高的精神,它以非常个性化的形式反映或表现人的生活美、形象美、性格美和心灵美,而且这美是如此的丰富多样、令人沉醉着迷、使人惊叹不已。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一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吞吐沧海,激荡人心。有多美!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惯于长夜》)——忧愤哀切,郁怒情深,动人心魄,促人奋起。又有多美!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这是在歌颂一种在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在险恶异常的谅涛骇浪中,“依然站在那里”,不屈不挠,充满信心的坚强性格和乐观精神。这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灼”,当然同样是很美的。
不仅写欢乐、光明是荚的,写自由、幸福是美的,就是写忧愁、痛苦,写对黑暗的控诉和对假、恶、丑的鞭挞,也可以和应当是美的。闻一多的《死水》、《静夜》,段夫的《孤泪》、《无题》,艾青的《乞丐》等等,难道不是同样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吗?
揭示人的本质,就是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精粹的艺术品丰富人的感情,提高人的思想和道德.情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
列·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才可爱的,而是因为可爱才美的。”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好的。”
我们的诗歌,应当为揭示美、表现美、创造美,为使人的一切变得可爱和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