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大龙山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青青的大龙山
——故乡的曾经(二)
文字|范成英
摄影|崔 敏
沿着红旗岗的龙脊岗背一路向北,穿过人口稠密的北丁亮村及逶迤延绵、青葱玲珑的倒山、再继续往北便是大龙山的余脉了。通往大龙山的小路蜿蜒崎岖且节节攀升,那儿层峦叠嶂、莽莽苍苍,由稀疏的杂树林、竹林渐渐过渡到高大的松树林,树林里野葛山栀花开朵朵、藤萝荆棘盘旋叠翠。一丛丛外皮光滑、高约50厘米的溜茅草生命力极强,它们郁郁葱葱、蓬蓬勃勃,铺满了林间空地。常在山里行走的人最怕这种踩上去就脚下打滑的溜茅草,我因常穿塑胶底或橡胶底鞋上山,不知被溜茅草滑倒多少次、摔过多少跤。另一种开满各色小花的刺藤也具杀伤力,常常冷不防就给你的手臂或小腿拉开几条血口子。刺藤大多方圆两三米一窝,纠缠交集、等距离分布,如由大龙山南门进寨通往西门坎子的山坡就盘踞着整片刺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乡的大龙山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候连续一个多月天天签到打卡。那时候,夏天因为天气热,一般都是早起在近郊割茅草,边割边挽成小把随意丢一边晾晒,大约割到几十上百个小把之后(重约90—100斤左右)再集中捆扎。青茅挑回家后才将锁在房间里的孩子穿起来并做早餐。秋天或冬季,则是吃过早餐后上到大龙山寨子里砍杂树。从我家(奉笔畈)到大龙山寨子底下的塘洼约有十多里山路,由塘洼进寨得上天梯般的台阶,台阶其实是一条经多年风化或雨水冲刷的沟槽,乱石堆砌、险峻峥嵘,陡峭的山坡呈75度直线上升,根本没有整块的石头铺就,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会发生脚下踩空并引发乱石崩塌,险象环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名曰塘洼的路边有一口从不干涸的水塘,水质清澈、深不见底,是往返大龙山伐薪人歇息并饮水的地方。那些年,每次出寨下山走到塘洼,我们必定要放下柴担休息片刻,然后到水塘边洗净手上污垢并漾开水面杂质、继而双手捧水饱喝一顿,因为无论上山还是返回再往前走就没有水源了。那个时代的我们,没有给身体补充足够水分的意识,不懂得缺水对身体的伤害,上山砍柴或下地劳作从来没有带水的习惯,饥渴是常态,忍忍也就过去了。
大龙山的古寨应该是蕲黄四十八寨的分支之一,姑且称之为龙山寨吧。该寨是古海钩沉的历史遗迹、文化遗迹和古建遗迹。遥想当年古寨堡旌旗猎猎、鼓角铮鸣的雄壮景象,足以让人感概万千、足以让人发起踏遍千山万水去寻找祖先的智慧与骁勇、荣誉与繁荣的冲动。麻城的古寨大多依山傍石顺势而建,如东山寨、什子寨、朱山寨、塔子山寨、云雾山寨等等。大多数山寨至今仍保留有寨门、石房、箭楼、射击孔和通道,如同万里长城般蜿蜒逶迤、莽莽苍苍。大龙山古寨也基本完好,从塘洼进寨的是南门,门垛两侧的大青石巍然屹立、左右延伸的寨壁危如累卵,上面长满了青苔杂草,它们卧雪眠霜、铁骨铮铮、默默地隐藏在这苍翠葱茏的山林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蕲黄古寨是大别山特有的历史产物。早在宋元明季,这里便是政治风云、社会矛盾的纠葛之地,这儿的民众久经改朝换代、金戈铁马的磨砺和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因而铸就和传承了坚韧果敢的性格和富于抗争的传统。每当危难之际,村民都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代罗田藉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在《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中说:“蕲黄一战地也,而六朝南北宋迁移尤甚。以故,其民质沐战斗之余风,富于九罅悍之魄力与战争毅力,每大乱出辄联合、策与乘时。会元季进展,其争锋南逮于江介,明季进取,其争锋北直于淮…何其雄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蕲黄筑寨抗争自保,除天时(政治动荡)外还有地利,大别山层峦叠嶂、逶迤绵延,海拔高度由400米攀升至1700多米不等,如英山尖、白马尖、天堂寨等其海拔均有1700多米。因此,在这千峰排戟、万仞开屏的崇山峻岭建造固若金汤的山寨如同万里长城一般,足以抵挡来犯之敌、确保乡民平安。加之,大别山地貌因受古震旦纪燕山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筑寨的花岗岩、片麻石及松杉栎木遍地都是,可就地取材。
自公元1266年罗田县人段朝立等为了抵抗蒙古军进犯蕲黄,凭借地利优势、召集乡民结寨于英山尖开始,此后的公元1277年、1351年直至1634年麻城梅之焕结寨召民、抗敌自保,蕲州、黄安、英山、罗田、黄冈、麻城等地相继垒石砌墙、筑寨抗敌,大别山的山山岭岭遍布大小山寨四十八座有余。山寨寨城坚固、储粮亦丰、寨兵成千上万,各寨互通信息、遥相呼应。从抗元(蒙)到抗清数百年的前仆后继、枕戈泣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直到公元1752年最后一支起义军被清政府截杀剿灭,蕲黄古寨的抗争运动才至此沉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蕲黄四十八寨的兴衰史亦是历代中国农民起义史的缩影。数千年来,巴文化与楚文化在这块浸满起义将士鲜血的土地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北方的儒家文化与南方的老庄文化在土生土长的鄂东汉子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叠加交织,演绎了鄂东人文武兼备的峭峻风骨,苏轼谪贬黄州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光黄多异人”。这异在哪里?异在血性担当、异在英勇不屈、异在豁达与从容。
我常去砍柴的地方为古寨的西门坎子和狮子屁股,那儿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多少个秋冬除我之外没有人去到那里。因为,通往西门坎子是一条宽不盈尺、右边是悬崖左边是深渊、且杂草掩藏的鸟道羊肠。有人形容说走西门坎子如同在柏子塔的塔身外檐绕圈,稍有不慎便坠落崖底、粉身碎骨。也正因为人迹罕至,西门坎子才风景如画。在那儿,春夏的金银花与野葛藤相互纠缠,凌空飘荡,秋冬的乌柏叶如夕阳晚照,红霞满天,面目狰狞的悬崖上镶嵌着顽强不屈的千年古松,问天呵壁、抹月秕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自从找到了西门坎子这块静寂之地,我每年秋冬两季基本只在这儿砍柴,一则这里杂树多(松树禁止砍伐),不用挪地就能快速完成,二则这儿安静(注:因山高路险,绝壁悬崖的路段约有千米以远,故而没人愿意来)。每次砍完那些杂树枝条之后便用野葛藤捆扎,然后分别背过宽不盈尺、险象环生的横切边脚路,到了坡度平缓的地方才挑着走。如果时间充分,我会爬上狮子屁股高高的悬崖,感受凌空绝顶的金风飒飒,极目“群山簇立似泥丸、江河飘渺如玉带”的峥嵘迤逦,上到狮子屁股的顶端后,人顿时有一种“远目暗随征雁杳,高情常与溪云闲。红尘如麻人似玉,不闻沧海变桑田”的心旷神怡。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想象不到层峦叠嶂的大山有什么琼姿玉色,体会不到人类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但是我们只要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修行寺院都会筑建在高山峻岭就会明白(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如青城山、九华山、罗浮山、峨眉山、武当山等),人世间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亲亲的大自然,是“眼中渐渐浮仙境,心底静静开莲花” 的内心升华,是享受山清水秀、清静素雅的孤独心境,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超然物外、超凡脱俗。人,只有精神升华了,你眼中才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灵魂深处才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寨东门一带山高林密,其地势俗称鹅吊颈。顾名思义,鹅吊颈就是一狭窄且又孤高的地段,长长的鹅颈宽不过1米,左右两边十分陡峭,映入眼帘的全是茂密的树稍和飘荡的青藤。那儿是大片“古树悬绝嶂、丹岩耸云端,谷暗林深起断烟。”的莽莽森林。该片森林处于人烟稀少,植被完整的原始状态,人们走过狭窄地段进入鹅吊颈森林就像走进了迷宫,因为林地里根本没有那怕是曲径通幽的小路。有的只是纵横交错的藤本植物和长满菌子青苔的古木,如野葡萄、野葛根、猕猴桃及葫芦科、豆科、百合科等植物。茂密的植被覆盖率促使林中树木相互竞争,争阳光、争水分、争养料及争夺生存空间…,因而,古寨东门的森林整体面貌都呈现出“身材修长”的俊秀。我们村种豆角黄瓜等需用搭架的条木全都来自那里。那时候,我最怕春季去东门砍条木,而当年夏季菜蔬搭架用到的条木又必须在春季准备。每次上东门鹅吊颈人就发怵、就犯困,特别是砍伐完毕准备下山的时候,肚子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而恰恰此时耳边会传来布谷鸟的声声哀鸣,人走在下山途中腿脚软的差点打跪,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古寨南门外一片莽莽松林便是我们大队的林场所在地,方圆数千米。林地除高耸入云的五针松、马尾松和少许雪松外,也有苍劲的栎树、古老的银杏、笔直的水杉及香果树、连香树、剌槐、油桐和乌柏等等。每到春天,满山遍野的野樱桃、野杏、野梨,杜鹃、兰草,花开朵朵,红白相间。火红的映山红当年在我们伐薪人眼中呈现的不是花的美丽,而是质地干爽、受人青睐的优质柴禾,因为杜鹃灌木材质坚脆、水分少、易折断。如果那天不想上寨,就近就便在古寨南坡砍一担杜鹃灌木也是不错的选择。
春去秋来的大龙山,一树树野山渣、野板栗、八月渣、甜柿子硕果累累,压得果树累弯了腰,而油桐、木子也在霜天红叶中若隐若现、向人们呈献自己的饱满籽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冬季的时候天凝地冻、林子里银装素裹、玉树琼花,一群群不畏寒冷的肥野猪和浑身长刺的豪猪却不离不弃的出现在雪地里,还有狗獾、猪獾、果子狸、野山羊、野免、山鸡等等也不甘寂寞。无疑,它们都是猎户的活靶和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只有呼啸而掠的山鹰才敢挑战猎人的火枪,它们拍打着宽厚的翅膀从林地上空掠过,发出巨大的翅膀扇击声,如同一列列高空作业的战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队在大龙山的余脉、即山势玲珑的倒山建有茶园。于是,春采茶、秋搜林、冬伐木便是大队五类分子的日常工作。不同普通社员的是:他们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每到秋天,五类分子们便自觉的上山搜林(搜林即砍去那些密集横生的树枝、绞杀植物和杂草,让林木得到充分的生长空间,就像农作物间苗一样)那可是强体力劳动,因为搜林季节正是秋老虎肆虐、火云如烧的金秋十月,秋阳酷暑、天干地燥,树上的毛毛虫雨点似的往下掉。一天劳作下来,人累的骨头散了架不说,浑身上下被毛毛虫辣得青红蓝紫,若遇到野蜂蜇毒蛇咬,那就更惨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搜林结束不久的义务劳动一族,接下来便按大队指定的时间和期限砍伐林中最高大的松木(其实就是农村盖房子用到的桁条),他们将砍伐的树木集中在林场空地,削枝、刮皮、忙活了一整天最后还得饿着肚子一人背一棵树下山,背回十里以远的大队部才算结束一天的劳动,第二天、第三天及以后若干天,天天如此(注:当季砍下的树木,每棵最少重于60公斤以上)。想想现今21世纪的年轻人,空手爬山都喊累,大中院校的学生上节军训课还会晕倒,较之那时候的他们、那时候的我们,我们那一代人似乎都是钢铁炼成的。
“人生易老天难老。”当年踏遍龙山寨伐薪一族的我们,如今早已两鬓斑白、渐行渐远,唯有郁郁葱葱的大龙山依然年轻依然青红蓝紫、峰壑争秀。前些年我回故乡时还试图邀约当年的伙伴重上一次大龙山,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根本没可能。人家说现在的大龙山是名副其实的山高林密,野葛青藤似天罗地网、林木纵横如荆棘丛生,各种乔木灌丛相互交织、密不透风,以前的进山小路早已被荆茅覆盖。别说是人、就连野猫野狗钻进去都会迷失方向出不来。
也是,时代变了,没人打扰的大龙山其森林覆盖率已达100%。农村早已高楼林立,没有谁还稀罕土木结构的砖瓦房而去上山伐木,没有谁还会使用土锅土灶而去上山砍柴。森林的使命就该是制造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是保护国土的天然卫士,是人类共存共荣的亲密伙伴,更是现代人寻找故里、返璞归真的精神寄托。只是,偶然想起故乡的味道,就会怀念土灶烧熟的火烧粑、木柴煮出来的锅巴粥,松木香薰的腌腊肉…。故乡的大龙山,我还是喜欢你当年的模样!
2.缥缈的文学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你“在看”我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