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生活,回忆美好岁月,着墨文学创作。倡导原创,图文并茂更佳,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小时候看《三国》,我内心是看不起刘备的,觉得他没得别的本事,就是会“哭”,但现在再次看过《三国》后,对他完全改观了,觉得他非常的了不起!经过一番琢磨,我总结出了刘备成功的三大因素:一是从小就立下了远大抱负,有了抱负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然后一生都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奋斗!二是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三是他一直坚持了“仁义”二字!刘备虽然是皇室后裔(从汉献帝都查族谱尊他为皇叔看,这应该是真实的),但他从小家里就败落了,他真正出场的时候,已经沦落到了靠卖草鞋维持生计的地步,这也是曹操和孙权经常笑话、奚落他的事。虽然穷,但他从小就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名人,拜了很多名师,比如:卢植和郑玄。卢植是能文能武的中郎将,是很正直的人,郑玄是当时的巨儒,刘备深受二人影响,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本领,也开阔了眼界。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一个穷苦平民,刘备能被二人收为弟子,也表明了他确有过人之处。刘备之所以从十五岁就开始寻师访友,游学四方,说明他那时就已有了远大志向,不甘于当个普通百姓。我想这一方面是受其上辈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应该还得益于他们家门前有棵枝叶茂盛,状如冠盖的大树,人们据此都传说其家必出贵人,这肯定给了他极大的鼓舞。由这里我想到了有些人去算命,最终实现了算命先生的预测的事。比如传说袁天罡给武则天看相,说她如果是个女孩的话一定能执掌天下(当时她是女扮男装的)。其实不一定是那些先生算得准,而是受了他的暗示,从而增强了自信并朝其指点的方向不断努力的结果,当然也可能部分算命先生确实掌握了一些判断人的性格、品性的知识与技巧,比如我们医师就能根据儿童的一些动作判断出他的大概年龄等。在游学的过程中,刘备有了更清晰、更远大的目标,也更加坚定了信念。所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阶梯!刘备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且不说刘备求学和平时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而从未放弃了,就是在他和关羽、张飞结拜出山后,也遭遇了不少的失败、挫折,他先后就曾投奔过卢植、公孙瓒、陶谦、曹操、吕布、袁绍、刘表等。最严重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夫人都投井而亡了。但他从没灰心、气馁,而是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再次出发,最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后逐渐好转,最终联合东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取得了荆州作为第一块根据地。用事实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和“坚持就是胜利”这两句话!《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最多,浓墨渲染的是一个“义”字。从桃园结义起就逐渐深入的诠释了“义”字。好多人只看到了他们三人之间的“义气”,其实从刘备来讲,他的“义”要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忠义”,他一直强调的是匡扶汉室,从来没说是为了自己打天下,是自己想当皇帝,就是后来当汉中王,也是在曹操称魏王之后,在一帮群下反复劝说下,被诸葛亮等“骗”上宝座的。为什么“忠义”是最重要的呢?小学课文中有篇老虎吃羊的寓言故事,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弄明白:老虎要吃羊就吃吧,为什么还需要找借口呢(再次说我们那时读书是为读书而读书,或者说是为考试而读书,没有明白学那些课文的意义)?在美国打伊拉克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美国说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纠集联军侵略伊拉克,且不说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发展自己的武力是天经地义的事,落后就挨打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关美国什么事呢?再者说就是美国自己后来的调查,也没发现伊拉克有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这是赤裸裸的借口!为啥要找这样的借口呢?这里包含了另外一个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合适、正当的理由,才能争取到那些盟国的支持,也才能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这就是老虎吃羊也要找借口的原因!所以刘备深知坚持“忠义”的重要性。这里说两句“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演”,前面这件事也许就是诸葛亮和刘备在“演”双簧,全书中很多情节都精致的描绘了“演”字:赵云救回阿斗时刘备摔阿斗时是“演”,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掉竹筷是“演”,诸葛瑾来讨还荆州时刘备和诸葛亮一起在“演”,诸葛亮哭周瑜时是在“演”,群英会蒋干中计是周瑜和蒋干在“演”,这样精彩的“演”还有很多。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又不是时刻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随时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呢?还是说正题吧,刘备的第二个层次是讲“信义、仁义”,无论是对陶谦掌管的徐州,还是刘表的荆州,以及刘璋的益州,他都没有乘人之危而夺之,尽管别人反复劝他,包括诸葛亮和庞统也力劝过。但讲“仁义”是他坚持的战略,所谓战略,是讲的大局和长远,而诸葛亮和庞统的建议,是从战术考虑的,战术是局部和眼前的,暂时的利益,所以战术必须服从于战略。诸葛亮做得好的是:刘备不答应,他就不再坚持,而是坚决执行刘备的决定。但庞统却在刘备否定其建议后仍一意孤行(比如在宴会上自行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甚至对其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心生不满,后来庞统换乘刘备的的卢被张任射杀于落凤坡。我在想:“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他们二人都归属了刘备集团,按道理刘备是应该轻松夺取天下的,但恰恰庞统中途陨落了。作者是不是想说明:“得一人就可以安天下”,二人在一起呢?如果能形成合力,那就可以说天下无敌了,但如果二人各自有小算盘,不能一条心,那还不如就保留一人。攻打雒城的意见,诸葛亮和庞统意见就不一致,诸葛亮又不好明说,所以借天象说不能急于攻打,庞统却认为这是诸葛亮怕他夺得头功而进行阻扰,说明二人没能形成合力,还有很多细节都证明他们不能拧成一股绳,所以最后只留下了诸葛亮一人。言归正传,刘备准备投奔刘琮时,魏延要降他,但文聘不同意,他们在城门口打了起来,刘备毫不犹豫的就走了。几次兵败时,老百姓都跟随他一道逃亡,速度很慢,尽管十分危急,但他还是没有抛下百姓不管(诸葛亮也力劝过);这些充分体现了他的“仁义和信义”,所以他逐渐的获得了民心,论证了“言而有信”的重要及“人无信不立”的真理!最后才是他和关羽、张飞等个人之间的“义气”,这是没得说的,不容置疑的,他们之间的义气已是千古美谈。像关羽不顾曹操千方百计的挽留,过五关斩六将都要回奔刘备这样的故事和情节很多,表明了他们的“义气”极其深重。但我觉得刘备既“成”于他们的义气,最终也“败”于他们的义气。“成”的方面大家都很清楚,就不多说了,来说说为啥是“败”于他们的义气。这得从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说起。本来从战略上来说,要联合东吴共抗曹操,可是关羽没有能很好的执行这一方针,最终败亡,本来诸葛亮等都反对立刻出兵东吴,但刘备和张飞为了“义气”坚持要攻打东吴,因为性格暴躁,还没出征张飞就被下属杀了。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方是非常强大的,曹操和孙权都有些惧怕,出兵也不是不行。可是在杀关羽的直接凶手服诛后,东吴已服软,交出了杀张飞的凶手,并且同意归还荆州,但刘备还是不满意,仍不退兵,导致后来被火烧连营,大败而逃,所幸诸葛亮在鱼腹浦留下阵法,吓退了陆逊才得以逃回白帝城。书中说那是诸葛亮留下的石头阵法,我想也许是诸葛亮的岳父自己弄的,故意说成是诸葛亮早就算计到而留下的,以便增强了恐吓陆逊的效果,因为诸葛亮很多东西本来就是跟他岳父学的。还有人说不应该放走陆逊,且不说这只是个石头阵法,没有真正的军队,最终还不一定就能困住陆逊,从另一方面说,放走陆逊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和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个道理:吴蜀必须联合才能共同抵抗曹操。这次出兵总的来说,就是毛主席总结出来的“有理、有利、有节”这几个字。前两条刘备都做到了,就是没做到“有节”(可能他真以为东吴不堪一击,没人能和他抗衡了),所以他最终失败,其本人也郁郁而亡了,蜀国也从此走向了下坡路。这次出兵,刘备没有顾及自己已成立了蜀国,得为广大的军民负责,舍却了“大义”而就他们的“私义”,所以说刘备是“成也义,败也义”。这提醒我们:当事业有一定规模后,必须考虑大局和长远,得靠制度约束和管理,特别是首要人物,不能任凭个人喜好行事而产生严重后果。
盛歌,实名盛鞠良,从军20余年,湄潭家礼医院医生,诗人。笔名:愚乐;山野一杏翁,田园一诗农,辛勤耕耘,稍有所获。诗作积极向上!蕴乡土气息,染浪漫温馨,交流发表诗作近千首,有近百首在文心社、今日头条、温馨微语等网络诗刊发表。有《多情四月来贵州》《诗画南江大峡谷》《唱响乌江》《老歌情怀》《悠悠湄江情》等数十首歌词在中华诗词论坛歌曲版(林羽先生)谱上曲交流,土豆网、百度及360输入盛歌作词或者盛鞠良可搜到。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二刊”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