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都不好理解:为何有人捧一本帖子能出神入化地看半天,手指还半空中划拉半天,一页帖子能目不转睛盯上一两小时,并且乐此不疲。宏观方面,时代气息、风格、流派,还可以读到其他一些信息,读到某一个书法家取法的影子,我们读《石门铭》可能想到康有为,读北魏墓志可能想到于右任,可能会想这块碑给某位著名的书家写过了,自己还有没有写头。比如《石鼓文》,一写就会想到吴昌硕,写《三公山碑》,马上就会先想到齐白石,其实其他人也写过,好像这个模式给这个人搞出一个名堂来了,不敢再去摸“它”。像开合的运用,方圆的理解...这些也都是帖上告诉我们的。从笔法延伸进去还有毛笔问题、速度问题、动作问题,笔和纸的磨擦关系问题,甚至毛笔舔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来。
从大学毕业就开始从事书法教学,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国展评委张羽翔老师在书法教育的讲台上,讲述了近30年。
张羽翔,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清华美院张羽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评委。长期致力于书法教学,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和神秘的“形式教学法”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形成轰动书坛的“广西现象”。
书法在很多人眼中是国粹,但具体地在书法的形式上,一招一式上,一点一画上,它是怎么跟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挂起钩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比较少。而在张羽翔老师眼中:是不是国粹不重要,书法于个人来说,就是一场相伴终生的游戏。当你投入地玩这场游戏,比你刻意地去表现,添加元素,更能打动人。张羽翔认为,现在学书法,有的一开始就强调书写性,这往往和技术学习背道而驰。书写性容易形成习惯,很难改。临帖或创作,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你要识招,不能瞎写瞎临,自己都不知道这一笔从哪儿来,又怎能写出韵味呢?会识招就知道原理,即使临的不怎么像,但招式在那儿,一样产生势。比如临二王,不一定要整篇的写,可以随便找一页,反反复复地琢磨,对于细节的一招一式,都研究到位。不要贪多,弄好一行字,研究透了,明白了,规律都把握住了,总体就上来了。
我们如何挖掘这些“招式”?
怎样有效地去练习这些“招式”?
如何通过这些招式举一反三?
又如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招式呢?
...
这些才是你提笔前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书写性。
多年的教学经历,张羽翔老师始终强调“形式教学”,形式和技术关系很密切,所有的技术训练实际上都是分解的!
分解后的训练,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量化”,“见招拆招”!
形象点来说,书法形式构成是指我们肉眼看见的那些汉字形象,黑与白构成的形象。主要以五大基本要素组成,即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线形状、线质感,任何一个书法形象都是这五个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单拿线方向来说,字型可以写成方型,也可以写成圆型。传统里边,把方型称为开势,把圆型称为合势。而开与合本身就是两极的发展趋势,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每个人个性不同,取向也不一样,这就是说可以看到他们在线方向和笔势上的表现性的处理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一来,五大基本要素,若能进行合理的转换,精准临摹或者创作,基本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