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言选”系列№276|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校长座谈的讲话

喜 讯

为了便于文友即时、高效、深度地学习交流,如椽巨笔建立19个公文写作交流专业微信群:两办群、人大群、政协群、纪检群、组织群、宣传群、政法群、公安群、统战群、群团群、企业群、教育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文友,建议加入两办群(各单位负责政务和新闻信息宣传的文友,请加两办群,勿加宣传群)


群内定期共享各单位和领域主要领导以及“笔杆子”最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如:宣传群,共享的是各级宣传部部长及“笔杆子”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入群请留言说明所在领域,如:人大、宣传等。每人只能加1个群,多申请直接忽略消息。入群联系微信:rcjubi6。

今天,如椽巨笔1微信公众号为大家推荐的是如椽巨笔整理的“任言选”系列文章的第276期。(“任言选”系列№1—170期下载,请点击这里)
“任言选意为任正非言论选编,“言选”亦有“严选”之意,主要共享任正非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任正非可谓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一手创办的“华为”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令世人瞩目。
一个人的讲话文章往往能记录其思想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对于了解一个人,特别是“复制”其成功经验大有益处,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迈上捷径,获得成功。
在网络上,关于任正非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汇编的确有一些,但是如椽巨笔查阅后发现有三个弊端:一是不够全,不能完全还原其成长历程;二是比较乱,未按时间进行划分,且不同标题同一内容的文章比较多。三是很零散,没有形成全面、系统、持续的共享体系。
任正非善于提炼执政理念,长于团队管理,精于哲学文化,勤于实践反思,对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全面透彻,讲话文章具有毛式风格、军队风格和哲学风格,不仅对于我们提高站位、开拓视野、强健思维大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提出好理念,带出好队伍,干出好业绩也大有裨益。
因此,如椽巨笔将任正非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汇编,目前共计300余篇。如椽巨笔将按照这些文章发表的年度,陆续在公众号上共享,与诸位文友共同学习、进步和提高。
任正非介绍请点击→任正非简介(如椽巨笔1原创)

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校长座谈的讲话

(2018年12月13日)

一、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共同推动基础研究,让高校的灯塔照亮华为
没有基础研究,对未来就没有感知,没有感知就做不到领先。
早些年华为开始在全球的研究布局,这十多年,欧洲、日本、加拿大都是我们的重点。华为在欧洲的研究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在全球聚集了三四千名业界的科学家和专家。接下来,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用20年时间,资助中国的要素的创造发展。
把实验室搬到全世界有条件的大学附近,共同推动基础研究与实验,实现自己掌握一部分核心要素的局面。
基础研究是把钱变成知识。
我们有一个路径图,技术喇叭口子足够大。当这个技术距离我们实现产业化还有十亿光年,我们可能投资一点点,放个芝麻;距离只有20年了,我们多投入一点,放一个西瓜;距离只有5年了,我们就“范弗里特弹药量”重点投入,增强对准主航道的作战能力,把钱变成知识。后面还有几万开发人员把知识变成钱,做出好产品。
我们2012实验室聚焦五至十年就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研究,而远期的基础研究,就请大学教授、科学家去做。
对基础研究我们不要求都成功。
前段时间我讲过,对科学研究,要大胆的失败,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轻装上阵才能激发想象力。失败了就涨工资,成功了就涨级。
科学研究上就没有不成功这个词。为什么呢?你告诉我走这条路是错的,讲清了路径,解决了边界问题,这就是成功。一打钻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没有这种事情。
就像四川天然气田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酒店打温泉,打穿后冒出大量天然气来,这才发现是一个大气田。
我们会加大对教授的资助,加大和高校的战略合作。
和高校教授在基础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教授,获得知识的知情权,不谋求教授和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不谋求论文的署名权。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ErdalArikan教授(Polar码之父),他在2007年发现了信道极化现象与极化码,我们在这基础上,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把理论变成了3GPP5GNR控制信道编码标准,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华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教授的前期研究方向跟我们基本一致,在一个“喇叭口”里面,我们就对教授无条件给予资助,这点是不会变的。让高校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华为。
二、高校应加大开放合作,吸纳全球人才,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次人才大转移,是从前苏联转移了300万犹太人到以色列,促进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发展,这就崛起了一个世界奇迹。
现在是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机遇,华为已经敞开怀抱在全世界接收这些科学家,他们愿意在哪个国家,华为都有科研机构可以接纳,科学家想在哪儿办公,我们就在哪儿建研究所。
我们的热学研究所就部署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年已经有业界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大规模地加入我们,最近在香港又引进了一批人工智能的专家。
我们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凝聚一批科学家,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
我们5G的标准就是源于Arikan教授十年前发表的数学论文,为致敬基础研究和探索精神,我们专门在深圳总部举办了颁奖仪式,向Arikan教授颁发特别贡献奖。Arikan教授说“作为研究人员,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见到我们的构想成为现实。”现在英国剑桥大学要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怎么把一个数学公式比较快地变为人类的一个通信标准?他们说,这一定是很好的案例。
现在是吸纳全球人才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高校要敢于敞开胸怀,拥抱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
如果还在韬光养晦,不举起旗子来,科学家看不到你们的大计划就不来了,计划是人做出来的,有了人才就有了未来。
大学没有必要太低调,要加强开放合作,这样人才才会成群而来。国家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校要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促成基础研究的井喷。
三、基础教育很重要,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为的公益宣传片《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说的是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要“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逃难,逃到了乐山,面对着雪山和喇嘛庙,继续讨论原子能科学。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学院)逃难,还把2000头良种牲畜带着西迁,炮火中继续做实验教学。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坚持科研教育。
现在国家有钱了,第一个要振兴的是教育。
钱投到房子,二三十年就旧了,但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孩子就成博士了。
国家的实力不是房子,是优秀人才。
俄罗斯七十年前的电影《乡村女教师》,我前几天重看了一遍很感动。一定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们第一代革命家全都是师范学校出来的,要让优秀的人才去读师范,从基础教育抓起,国家才有未来。
教育的开明,使整个国家强大。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的,关键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什么时候起跑不要紧。
孩子在十岁之前不要去灌输“1+1=2”,他能明白一根筷子加一根筷子等于两根筷子,不等于知道“1+1=2”,这是逻辑学。但是等到了五年级自然就会懂得“1+1=2”。
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就应该自由的发展,要让他自主决策,做错了就纠正回来。他来回多错几次,就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做科研也是这样的,要能自主决策。
在高校学科设置上,我特别支持你们重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技术,还应该以统计学为基础。大数据需要统计学,信息科学需要统计学,生命科学也需要统计学。国家要搞人工智能,更要重视统计学。统计学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以统计学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创办的大学,参与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研计划,现在国家投资的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中,建设好了,你们把实验室开放出来给大家使用,让人才倍出。科研经费一部分用来调研、买仪器设备、买图书资料,也要考虑给教师、科学家提升一点收入,把办公室、实验室修得好一些。
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就是在一个荒坡上建设出来的。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文章来源:任正非讲话文章汇编,如椽巨笔1整理,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