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职业和AI的围棋差距(四)——计算力
胡煜清在《业余职业六天堑》一文中对计算力的差距是这样说的:
“业余棋手擅长乱战,真杀起来职业棋手恐怕也挡不住。”经常听到这个说法,然而,我却只能持保留意见,因为在我看来,目前职业和业余最大的差距就是在计算力。现在的职业棋手,尤其是年轻一代职业棋手,无不精于计算。更何况顶尖职业棋手,他们的计算深度和广度是很难想象的。
正如胡煜清所说,计算力是决定棋手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在计算力上,AI和职业棋手的差距也是最大的。计算力是综合实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长棋,必须提高计算力。如果提高计算力有捷径的话,对于初学者和业余围棋的爱好者来说就是做死活题。职业棋手和胡煜清8段这样的业余高手也需要死活题来保持自己的棋感和计算力。
下面,我们主要看一下AI和人类棋手在计算力上的差距。
AI在计算力上的弱点
AI和职业棋手在计算力上的差距非常大,但是AI也有致命弱点。计算机程序会进行很多在人类棋手看来无效的计算,每一步棋都要计算全局的每个空白点,计算的量比人类棋手大得多。也就是说,AI的计算方式和人类有重要的区别。职业棋手计算的效率要比AI高很多。AI程序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计算的深度和广度的,由于围棋的复杂性,AI还没办法穷尽所有变化,棋盘上棋子较少的时候,AI 的计算效率非常低,计算量会很大。如何在保证胜率的基础上减少计算量,目前是AI算法的主要研究方向。当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能穷尽围棋的每一步变化时,围棋对AI来说就不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游戏,而会成为一个确定的数学题。
聂卫平(白)和Master的对局,聂老输了7目半
AI在计算力上的优势
AI在计算力上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基本不会出现误算,其次,不会出现体力问题,只要电源能保证电脑稳定运行,计算力就会维持在同一水平。职业棋手计算力的起伏比较大,就算是顶尖棋手,误算也时有发生。人的计算力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身体原因、冲动、甚至一个小小的习惯都可能影响一个棋手的计算力水平。人类棋手还会疲劳,聂卫平在巅峰时期,下棋就需要吸氧。现在下棋的时间都比较短了,但是加上读秒,一盘棋下4、5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日本围棋大型比赛决赛,每盘棋要下两天,过去时间更长。体力竞技最终拼的是脑力,脑力竞技最终拼的是体力。而AI显然不存在体力问题。
柯洁(黑)对Master,柯洁178手中盘负
井山裕太(jpgo01)(白)对Master的对局,135中盘负,看黑的愚型,也知道黑棋是AI。
中国台北的棋手,世界冠军周俊勋(黑)对Master是输的最快的,仅仅118手就投子了。显然都输在计算力上。
AI的提升空间更大
1651年出生的黄龙士被吴清源称为十三段。在过去对局很少,基本靠自己领悟的时代,如黄龙士这样的天才棋手,来到当下,肯定是绝顶的高手。我们现在看古代的棋局,肯定能发现很多问题,但对当时这些顶尖棋手,吴清源这样的大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300多年来人类的围棋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不能说古代棋手的计算力比当代棋手差。也就是人类顶尖棋手在计算力上的上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天分和机遇。像吴清源这样的大师级棋手,也是百年难遇。而AI的提升空间则很大,首先算法的优化,可以让AI的计算更有效率,其次,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也日新月异,这都可以让AI的计算力大幅提升。因此职业棋手和AI在计算力上的差距还会越来越大。
这是谢尔豪(终结者5)和绝艺(黑)的对局,83手认输。显然扮演终结者决赛的不是人类而是AI。
总之,业余棋手和初学者需要通过死活题训练等手段来提高计算力,职业棋手也要通过死活题训练、下棋等保持棋感和计算力。而AI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和升级硬件来提高计算力,AI的计算能力只会上升,不会下降,更无需死活题训练。AI虽然存在大量无效计算的弱点,但是不会误算,职业棋手和AI在计算力上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朴廷桓(白)对姜东润的这盘棋,88这一手据说当时AI没发现。这的确是妙手,后面没下几步姜东润就认输了。
现在如果有人说职业棋手下出了一手AI没算到的棋,我们就暂且信了。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像胡煜清对——业余棋手擅长乱战,真杀起来职业棋手恐怕也挡不住——这句话的评价一样,我只能保留意见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