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训格 鉴行致远 | 孔子家训,诗礼传家
家族传承一直是高净值人群十分关注的话题,家族传承不仅是财富的传承,更是家族精神和思想的延续。接下来我们将推出古今中外家训专栏系列“百家训格,鉴行致远”,看看大家族们是如何通过家训实现家族精神的传承。
提到家训,我们不难联想到“家族宪章”,现代的“家族宪章”不仅框定出家族企业的股权分配、财富管理等硬性内容,更是在此之上统一家族的思想观念,向后代传递家族精神及优良品质,实现家族传承和繁荣。
不论是“家训”,还是 “家族宪章”,无不体现出家族精神和财富传承相辅相成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家族,除了财富和人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家族理念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延续。
今天,我们将从《孔子家语》探索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孔子家族,了解家族思想传递的意义。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家族历经政权更迭、世代变换,绵延两千两百年从不断绝,是家族精神传承的典范。那么,孔子家语究竟向世人后代传递了什么样的思想呢?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孔子家语·颜回》
颜回曾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不要忘记过去的恩德,也不要耿于旧的私怨。”待人之道,于亲于友皆是如此,饮水思源、宽宏大量是待人处事恒久不变的道理。孔子将这种精神载于家语,得以永传并启示于后人。
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
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
——《孔子家语·五仪解》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选才用人之道,孔子认为人有五仪,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其中对士人的要求为:“话不一定要说得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正确;路不一定要走得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孔子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出质变相较于量变的首要性,更能引申于当今家族发展及财富管理之中,维持正确的道德观、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辨别合适的投资机会,才能使个人及家族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亲而弗信,莫如勿亲。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与子路初见时的对话,意为:“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亲近一个人却不信任,还不如不亲近。”为人应如此,在家族及企业管理中亦适用,孔子家语中的这一观点承载的深刻思想,也体现出了企业做事果断,用人不疑的道理。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解。
——《孔子家语·在厄》
楚昭王曾想聘用孔子,孔子前往拜访的过程中路过陈国蔡国边境,被陈国蔡国派兵阻拦。孔子一行断粮七天,境况窘迫。子路为此感到愤恨,认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是不是夫子并未做到积德怀义呢?而孔子认为:芝兰生长于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陶冶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操守。人们怀才不遇乃是常事,秉持仁德之心才是尽人事,听天命。
本系列将陆续更新并解读颜氏及其他古今中外的家训典范,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