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什么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比如一些事情我会首先考虑最坏的结果,每件事都是站在钢丝上想问题,即使我可能完成得很好。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象什么地方会出错以及如果出问题了我该怎么补救。我会想这件事情如果搞砸了我是怎样的心情、是否能接受不好的结果。我会仔细考虑所有可能的应急方案......在事情未完成之前,我从不会期待令人欢喜的结果。只有积极乐观才能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才更有利于生活,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告知的一件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才让我成为了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因为要求人时刻积极的背后暗藏的是对困苦的战胜、对失败的抵触、对平淡的不屑、对逃避的嘲讽和对担忧的斥责。在这样的理念引导和教育下,我选择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事先设想最不好的结果,这对于我而言是最安全的做法。因为有了预期,便有了方案,即使坏结果终于来了,我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至于被打击到。或许你会问难道悲观主义者就是好的吗?我要说的是,尽管我持有悲观的理念,但也会同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避免真的失败。我从来不用形而上学或者唯心论试图把真相在我身上隐藏起来。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和运气,这是悲观者的豁达。一个防御性悲观者,或者处于防御性悲观情绪中的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有效的、适应性的方式来利用悲观主义。他们的情绪是更冷静的,他们知道什么是最坏的情况,以及遇到最坏的情况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就像美国作家 Lisa Kleypas 说的那句话:“我喜欢悲观主义者,他们才是那些带着救生衣上船的人。”也许有人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设限”。事实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防御性悲观一样,自我设限也包括告诉自己事情最坏的方面,不过它会涉及到某种“自我破坏”和“缺乏准备”。而防御性悲观涉及的,则是“过度准备”,它把消极的自言自语变成了一种准备上的优势。我曾在工作上受到一位老师的诸多关照,他的工作风格也是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他很爱担心,却总是能以不安作为原动力,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和老师一起负责某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项目的时候,即使目前的工作很顺利,但是老师还是会让自己怀着危机感,尽力把工作做好。有一次大家一起汇报方案的时候,老师悄悄对我说“我觉得他们这个方案不太好,存在一些问题。”后来再开例会的时候老师拿出了一个新的近乎完美的方案。我惊讶的问他是如何想到的,他说“在制定一个方案之后,应该想出十种紧急替代方案出来,再加以整合就好了。”项目结束后在和老师聊天中才了解到,原来在工作过程中他总是反复的告诉自己,以前的项目再成功,这次的项目也会失败。策划可能会被合作方否决,为什么会被否决,原因会出现在哪些方面;预算够吗?落地性可实施性强吗?替代方案形成了吗?既然有替代方案就证明还不够完美,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呢?如果方案不通过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保证完成目标......无论多么深的不安,都不会妨碍他更好的完成工作,因为他将这种不安转换成为了“产能”,进行了有效的再加工产出。其实,当我们内心感到恐惧和焦虑时,试着“保持乐观”只会让情绪更加糟糕,你会明确地感知到,自己的大脑在欺骗自己的行为,这种认知失调会增加你的焦虑感。然而,当我们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时,我们实际上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是害怕的,我是焦虑的。你不需要向它们屈服,让它们阻止你的努力;相反,你可以识别它们并使用它们。这也正是所谓的“当你正视焦虑和恐惧时,它就开始失去压制你的力量”。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实验中,悲观者预测的数据较之乐观者要准确得多,因此,悲观者更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悲观情绪之所以具有适应性,是因为他们对压力和危机更敏感,因而常常会未雨绸缪。在优胜劣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危机感是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它能帮助人们调动身体和心理的能量,赢得较高的绩效。同时,悲观者对挫折有所预期,更易于积极应对。相对而言,盲目乐观者很容易在危机来临之前高枕无忧;当危机到来时,他们手足无措,而等到危机过后,盲目乐观者就难以从中吸取教训。与此相反,悲观者对过去的痛苦往往有着更深刻的记忆,也因此更易于从挫折中获得成长。成为了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快乐阈限就是比一般人高,所以很多人会对你形成一个中肯的评价——很难取悦。意味着你对任何事情首先看到的就是最糟糕的一面,是的,你的杯子永远都是只有“半杯水”。还意味着你要面临着比别人患有抑郁症的更大的可能性,并且极难向人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为在你开口之前,“无病呻吟”这个词语就已经在你脑海里出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恭喜你,新的人生开始了。”答辩结束后同学们陷入了狂欢,他们大笑,通宵唱歌和泡吧,他们告诉我自由之门终于开启。但那时的我却怎么也无法像他们那样,对未来产生无限憧憬的情绪,反而有一种失去了最好的时光的惋惜。我默默的回到了宿舍,睡了一觉,心里想着,以后的人生一定很难吧?最开始步入社会的日子的确辛苦,但是从来没有产生过收拾行李离开这座城市的想法,因为已经提前接受了生活会变得更加艰难的事实,便也同时拥有了和生活死磕到底的勇气。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总是会有大小苦难在前方,习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就能保持遭遇了会以平常心去面对,躲过了也会更加窃喜的正常心态。也许我们在清醒的认识世界之后,仍然能够理性的面对生活,大概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的嬉戏作乐。亚里斯提卜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目的。而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基础之上,做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或者“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更有助于人们全面地诠释生活世界的真实意义,使人们找到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我并不是在鼓励使悲观主义于时代里盛行。因为,悲观必须要适度。过度悲观者将未来视为危机四伏的不归路,判断力又走向了盲目的另一端,会使人觉得一切行动都于事无补,因而可能消极应付,而且持续的悲观,也会使得能量大量消耗。即使悲观,也千万不可厌世。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生活报以最深切的绝望,才能在面对每一次焦头烂额时,有勇气说“不过如此。”从来没有哪一种生活没有风浪没有挑战,当痛苦和磨难出现之后,乐观者请继续坚信生活总会好起来,悲观者也请明白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生活主义者,无所谓失望,面对它,越过它,这样就好。悲观主义也好,乐观主义也好,其核心是在于观察生活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也就不同。所有人都在劝说你要乐观积极的生活,但是我想说,如果乐观对你而言很难,或者你的本性本就不是乐天派,那么其实,悲观一点也没关系。这个世界是可以允许悲观机制充分发挥它的正面作用的,你也根本不需要在悲观和乐观之间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只要你能找准乐观和悲观的平衡点,并且拥有良好的心态。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情绪,这是由事物的相对性决定的,假如没有悲观,那乐观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波动,无一例外,如果生活如死水一潭毫无波动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何把生活这潭水荡漾的具有美感和活力,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波动。或许也可以不给自己的心态冠以某种标签,或悲观或乐观或防御,它只是你在某一阶段选择某种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一种手段。社会的标准会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生活,但是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才是最好的,关于这一点,旁人无法评判。某一天发现这种心态的生活不适合自己了,或者自己不喜欢了,那就换一种,只要能让你感觉“这生活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