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感觉知觉注意力
1.认知过程
2.学习动机
3.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4.学习理论
5.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注意
记忆
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皮肤
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
(二)感觉的特性
感觉补偿
联觉
感觉后效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感受性于感觉阈限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含义
感受性——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刺激强度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成反比关系,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认知过程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降低)的现象。
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适应)
3.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即时对比。
4.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象:正后象(相同的)和负后像(相反的)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像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
5.联觉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暖色与冷色)
6.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二,知觉
(一)知觉含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综合性的,更加主观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
(二)知觉分类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1)空间知觉包括: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二)知觉分类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A. 真动知觉
B. 似动知觉——似动知觉
二,知觉
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
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
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使相对静止的,而浮云使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
月亮走,还是云彩
(3)自主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3.错觉
错觉是在特殊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的关于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二,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常见偏差:
社会刻板印象:如,
职业角色
晕轮效应:最初信息比后来信息影响更大——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最近信息停留印象最深
投射效应:推己及人,自己的特点认为别人也如此。
(三)知觉的特性
01 选择性
02 整体性
03 理解性
04 恒常性
1.选择性(相对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现象。
2.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3.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三,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和分类
1.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监督
2.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 无目的性 无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 : 有目的性 有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 : 有目的性 无意志努力
(四)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稳定性
转移
广度
分配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一个人在统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3)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精神状态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分散,又称为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1)增强注意稳定性,防止注意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重注意分配的实践
(4)注意转移经训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神经活动强和神经活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