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软鞭秘法十一式
鞭以纯钢制成,间亦用铜,长五尺,重量二十斤至四、五十斤不等。全身苗直而圆形者,谓之浑钢鞭。握手处日把,把上有护手,把末有吞口。此外竹节鞭则将鞭分为若干节,制成竹竿形,虎尾鞭则节短而错杂,有如虎尾之斑纹,节棱较竹节鞭略低。以上三种,皆为硬鞭,至于软鞭则共分为若干节,每节约五寸长,节之两端皆有一钢环,连缀与彼节,如此首尾衔接,成一四尺余之软鞭。此为九节鞭,鞭头略尖,鞭尾握手处,亦箅一节,并无护手,末端有干斤索,可套于腕上。其余十一节鞭、十三节鞭等,皆碱短其每节长度,而增多节数,构造无大分别。软鞭携带方便,可以盘束腰间,人不易见,可以防身,最为合宜,临敌时若无别种兵刃,则鞭亦可应敌,若用别种兵刃,则又可退居暗器之列,乘人不备而取之。 鞭在古代原作为驱策骡马之用,初以皮革为之,故其文字从革;其后执法官衙,以其能致人于皮肉之痛,乃用之于鞭苔之刑其;至于何时始用于兵仗,史无可考,然从古籍蛛丝马迹寻之,来自“武宗”公众号·似在春秋时始改以铁为质料,故有铁马鞭之称。至汉代而正式列为兵刃,隋唐更为朝野人所熟习,兹按其用途不同,大至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用为兵器者,又可分为软硬二种,亦即马战步战各适其用。 ①马上用者以硬鞭为主,名为“雷神鞭”,长凡四尺九寸,把手与剑同,鞭身至末端共分十三节,形如宝塔,粗若甘蔗,重数十斤,沉重异常,非有过人之臂力,无法使用。除雷神鞭外,又有竹节鞭、虎尾鞭,连珠双铁鞭等,大多以形状而取名。硬鞭材质多以钢铁制之,虽多用于马战,然步战仍有用之者,惟长度稍稍减短。 ②步战用者多为软鞭,其名称有兽尾鞭、皮鞭、长形鞭、九节鞭等,亦多以形质取名,其中九节鞭虽多以金属制之,但为以环连缀之软鞭,且可增加减少其长度节数,而成为七节鞭或十三节鞭;·来自“武宗”公众号·其鞭可圈绕于腰胯,而便随身携带,大多作为近距离之防身利器,亦有用为马战暗器者。 (2)为刑罚者 ①笞鞭;劈竹为之,或以竹皮编织成鞭状。 ②皮鞭:以生牛皮或生牛筋制成,亦有麻绳浸油编织之。 (3)用为驱策者 ①长鞭:专为驱车之用,以赶性畜,多为竹制,或者于竹端加以柔软之皮条,使之挥动生响。 ②短鞭:用以摧动坐骑,皮制及竹制均可,近世之人,且有利用之为把玩饰物者。 以上各种之鞭,各尽其用,各有效能。其用于兵仗者,则能以无刃而攻有刃,重压中而显灵巧,宜乎有武将用之成名者。其用于鞭答者,则伸张法纪而罪不及死。其作为驱策者,岂止疼痛加诸性畜之身,即上之训下,而源于爱者,故今人多以“鞭策”盲之。鞭类虽多,茲就可供为武艺之用者,图列如下: 软鞭秘法十一式 习鞭之难,全难于功,功如精熟,使用极易。盖其法至简,而家数不多,反复行之,能神明变化,如蛟龙天矫,颇不易破。来自“武宗”公众号·但须软功到家,气力充沛耳。 (1)抽鞭势 软鞭盘束腰际,末节与头皆在腰左侧,用活结式扣牢,使用时只须套索于腕,握住末节,向外一抽,鞭即脱然而出,抽时向右面之前斜上方,身体直立,左手向后方斜垂,双目注千鞭头。(见图1) (2)三花盖顶 依上式,抽出软鞭之后,略沉身成马步,同时将鞭从下泛上在左侧画一圈,折向右方,依法画一圈,然后提至正中,向下击去,略带后抽提势,使头可扦下攻人。(见图2) (3)拉虎尾 依上式将鞭在头上画一平圈,及手握末节,使拳口向左,鞭头向右,变马步为左侧弓步,用力向左后方拉去,使鞭向敌左肩部卷入,其力全聚于前三节。(见图3) (4)折截鞭 依上式,卷至左前方为止,急反手握鞭复原状,从下折回右方画一大圈,至左前上方时落下,转手折右,向敌腰部猛击,此时变步法为右侧弓步,面前向。(见图4) (5)摔鞭 此为顺手鞭法,左右俱可行之,随时观前后势之相宜何方,即向何方摔去,所谓摔者,从旁横击式也。·来自“武宗”公众号·与铜中之拦,斧中之拦腰捶等法相同,惟主力略异耳,步法弓马皆可。(见图5) (6)旋风扫叶 此即合左右大花花平原为一法,而内寓折鞭势。先自左方从下逆起,至平头至正前,向胸际提入,使鞭头扦下,舞时身体亦向左逆转,复原向为度。(见图6) (7)穿云箭 此为鞭头刺人之法,最不易行。来自“武宗”公众号·依上式再起一平头花,至前落下时反手抢握拉虎尾势,将鞭略向后一带,使鞭头刺人咽喉,向前猛射。(见图7) (8)撩阴鞭 此与上法相似,惟专攻人下盘。依上式之余势,将鞭从上向后画一大圈,向上泛起,往左斜下方带入一撩,鞭头即向上直刺,以取敌人阴部。(见图8) (8)金针度月 此与穿云箭相似,不过一向前刺,一向旁刺。依上式手还原,起一平头,至左前方时,将鞭向右一抽,使力贯全鞭,然后向左刺去。(见图9) (10)扫堂鞭 此与扫枪,托梁换柱等法完全相同,鞭自右起,向左就地扫去,至自己足旁时,用左手托地,提起双足让从足下后扫。(见图10) (11)朝天一炷香 依上式,鞭复原方向时,不必转手起花,只须前进一步,提鞭上冲,然后退一步,将鞭下捺,使鞭头向自己飞回,右手撒去握手,抢住鞭头,(此为收鞭式)。(见图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