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足,是脚吗?一开始不是。在人体器官上,人们把“止”误以为脚,很可笑。
还把“之”字,当做伸出的脚趾。有人就画出所谓的甲骨文的脚的形状,而且,是三只脚指的样子,有些滑稽。
古人只有三只脚趾吗?既然象形,多画两只脚趾,很难吗?有人就跳出来说,象形,不是实质的画,有个样子就行云云,也算呼弄过去了。还有人说,三只脚趾,不是人的脚趾,而是鸟爪。古人见鸟迹,创文字。也算一种猜测。但这些猜测,只能对单个字穿凿,用的这个字的体系里面,就捉襟见肘了,到处不通。而且,止与之,成了一个字形,很无语啊。后来,又一个被当作脚的字形跳了出来:足。
那些画脚丫子的家伙懵了,硬着头皮,还是胡画。这些字形,更加滑稽了。乱七八糟加八糟乱七,一塌糊涂。足,不是脚!!!看《说文》怎样说的。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即玉切〖注〗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人之足也,在下”,这说的,就是脚的意义啊?“人之足也“,“足"是人的什么东西?“在下”,不就是告诉我们吗?在下面的,当然就脚。哦,足字被当成脚,根源应该就是在此啊!“在下”,就一定是脚吗?想一下好像也不一定哦。于是,徐锴这个糊涂蛋又补充说“囗象股脛之形”。囗,读wei,不要当做“口”。囗字,是一个圆圈,是范围、合围、圆圈等意义。这样的字形,可以“象股胫之形”?天下都是罗圈腿吗?穿凿果然无底线。足字这个释义,不是这样理解的。其内涵的意义,是:人的圈养的家禽(人之足也),用本种繁衍后代(在下)。“在”与“下”二字的意义搞明白,才可以正确理解这个释义。何谓“在”?《说文》:“存也。从土才聲。昨代切”。在,就是“存”。现在所谓的“存在”,是具有、具备之意。这两个字,是同源字,都从“才”字。在,从才从土。存,从才从子。才是何意?收获的植物。《说文》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凡才之屬皆从才。昨哉切〖注〗徐鍇曰:上一,初生歧枝也。下一,地也。”对“才”字释义的理解,许慎与徐锴,都有错误,二人都没有好好思考。才字,不是刚刚发芽的草木,而是“开镰”的草木。初,开始之意。开始,可以是发芽之起端,也可以是收获的开始。“艸木之初也”,恰恰是“收获”开始。收获之时,才可以得到“成才”之物。“才人、才能”,是有为之人、有为之意,这样的人与事,只能是“收获”才可,刚“发芽”就免了吧。所以,以“材”,说木的大能;以“财”,是财富的大能。才,收获的植物(艸木)。收获的植物,半截留在土里的,叫做“在”。收获的植物,半截带有种子、果实的,叫做“存”。强调留在土里的半截草木,加上“艸”字,叫做“茬”。麦茬,就是收割之后留下的根稍。把收割下来的谷物晾晒的,叫做“荐”。因为干枯的草木,锋芒毕露,所以,荐有“露锋芒”之引申。现在知道了吧,在,就是植物“根”与“本”,来年有重新发芽的希望。在动物来说,就是原始繁殖的“种禽"或“种畜”。下。关于下,在不久前一章讨论过了,是:“家禽繁衍”之意。见《下》,这里不赘述了。"在下",不是表面上的“在下面”,而是:用原始种禽(畜)繁衍。“人之足也”,是:人圈养的家禽。足,从囗从止。囗,读wei,囗起来、圈养之意。止,下基也。飞鸟来集之意。(见《乏》与《是》)飞鸟来集,被人们圈养起来,就是“足”。半圈养的,叫做“疋”,是开口的“囗”与“止”的合成。足,圈养起来的家禽,有充足的食物,故引申为“满足”“足够”。疋,半圈养,不会提供充足食物,而且,飞禽可能飞走。故有“不成器”、“不完美”等意义。尽管《说文》疋:“足也”。要知道,是半足之意。很多学者,把《尔雅》,说成《尔疋》,想来有戏谑的成分在其中。因为此书的释义,以穿凿为主。足,一开始不是“脚”。一些蹩脚大汉胡乱伸爪,就有了“脚”之意。然后,一些好事者,胡乱攀附,就有了“脚”的简笔画字形。但我们最常用的,是“满意、满足”等意义。自给自足,足字,是“给养”之意,来自“圈养”之引申。故足,圈养也,非脚也,也非股脛也。清阳于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