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宏志:贤臣良吏“蒋黄梅”
投稿邮箱
治谱鼍江卓卓传,吏才争说使君贤。料量闽海来千里,管领澎湖已十年。为政不虚呼父母,爱民何啻若曾元。首如蓬葆心如发,多少嗷鸿赖保全。
这是嘉庆十六年进士、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1779—1837)赠给好友、澎湖通判蒋镛的一首诗,高度赞扬了蒋镛在福建连江、台湾澎湖任上的卓卓政声。
蒋镛(1768—?),字允升、声永,号和庵、怿葊,生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六月初七日,湖北黄梅人。清代官员,官至厦门同知,“慈惠清正,历著循声”,时有“蒋黄梅”之称。蒋镛自幼身体羸弱,然胸怀儒家入世而持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念,勤奋读书以进取功名,以实现科举时代文人出仕的最好归宿。嘉庆三年(1798年),中戊午科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壬戌(1802年)会试为第三十八名贡士;殿试时,蒋镛高中第三甲第二名进士。随即,分发福建即用,旋补福建连江知县。从此,蒋镛开启了30多年的台海边疆吏治生涯。期间,曾于嘉庆丁卯(1807年)、癸酉(1813年)、丙子(1816年)及道光辛巳(1821年),四次出任乡试同考官。
连江县地处台湾海峡西北部,在海禁森严的清代中,前期到鸦片战争爆发,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前,一直被清政府视为是“海疆”之地。“(蒋镛)任连江,擒获蔡牵帮匪数十名,歼之,四境安堵。朱渥沿海为乱,大帅以书招降,渥宣言必得廉惠蒋爷(即蒋镛)来,乃可。镛毅然往,幕客为镛危,镛曰:'此自吾分。’竟策蹇抵渥船,晓以大义,渥果心折,就镛前,戮其不用命者数人,随率众帮船投诚。朝廷授渥武职,海氛立靖。”“前令连江时,始则蔡、朱二逆滋扰,继则朱渥投诚,防御招抚,随时办理得宜,至今民思念之(施模《随办赈务毕作长歌四十韵为蒋怿庵刺史志别》)”。
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蒋镛以获盗功升候补知州,借补澎湖通判。澎湖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她位于台湾海峡的中流,东与台湾的云林、嘉义两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遥遥相对,整个区域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0多个岛屿组成。南宋初年,朝廷曾设治于澎湖,隶属晋江县。元代,于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泉州同安县。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曾在澎湖设安抚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再置巡检司,隶属台湾府台湾县。雍正五年(1727年),改巡检为通判,设置澎湖厅,从此,澎湖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
清代,通判别称“刺史”,管辖地为厅,此官职配置于地方建制的府或州,功能为辅助知府政务,分掌粮、盐、都捕等,多半设立于边陲,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之处。到任后,他慈惠爱民,文武相济,人咸敬之。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改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该官职为正五品,隶属于台湾府,主管全台湾船政治安业务及台湾南路之台湾原住民事务,相当于副知府。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蒋镛再次回任澎湖通判。“澎湖为台(湾)厦(门)咽喉,兵民皆仰食于台,飓发米难。至镛,倡捐劝输,设义仓积谷万余石,至今利赖。仕宦官闽卅余年,出没凤涛贼盗中”“(道光)十一年辛卯,夏旱。秋八月大风,下咸雨。冬大饥。通判蒋镛筹捐义仓钱三千余串,先济贫民。又借碾兵米,减价平粜,复通报请恤。十二年壬辰春三月,犹饥。岛上士人蔡廷兰曾作《急赈歌》四首,诉说当时民情(见《澎湖厅志》)。”
蒋镛是历代出任澎湖通判一职最久的官员,先后两任,累计达十五年之久。他多所兴置,士民同声称颂,祀于文石书院东偏,至今不替。道光十六年(1836年)九月,蒋镛改厦防同知,这是他为官生涯的最后一个职务。晚年,他“垂老告归,以德门称,论者以为厚积所致云”。
蒋镛不仅是一位治政有方、政绩卓著的贤臣良吏,而且文采亦颇为出众。他文思敏捷,既能文,又能诗,著有《澎湖续编》。据卢美松《历代澎湖志书的编纂》介绍:道光八年(1828年)春,台湾知府邓传安有续修府志之举,通颁条目,遍告各地。澎湖通判、安徽(作者误,应为湖北)黄梅人蒋镛认为胡建伟著《纪略》后,“岁逾周甲,不加补辑,将来搜索愈难”,于是邀集当地诸生蔡廷兰、陈大业等人进行采访活动。道光九年(1829年),福建有续修“通志”之议,也下令各府、厅、县配合,并颁发规条,以供采访事实、辑录内容时参考。之后,蒋铺便遵循胡建伟先前所修《澎湖纪略》十二卷,分别依次序续补内容。每条均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凡有因革损益,皆予以续载,其无异者不复赘述。他的目的在于“补胡氏纪略所未备”,终于形成《澎湖续编》两卷。其目次沿用《澎湖纪略》而不载旧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续志”。道光十年(1830年)冬,新任澎湖通判乌竹芳接任,也“凛遵宪训,广为采访,不遗不忘,一一谨而志之”。他与蒋铺一起,“纂修厘定,细心考核,汇为《续编》”。道光十二年(1832年),兴泉永道周凯奉命赈恤澎湖,蔡廷兰便以蒋镛所辑《澎湖续编》稿呈周凯,周凯阅后“详加评正”,遂命付梓。蒋镛系于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借补澎湖通判,九年五月内委署台防同知,十一年三月回任,十六年九月卸任。前后总计在澎湖共15年,由他纂修《澎湖续编》是很合适的人选。后人认为,胡建伟撰《澎湖纪略》与蒋镛撰《澎湖续编》两书付梓之后,澎湖志书始有规模。
《澎湖续编》中,收录有蒋镛撰于道光九年孟夏、道光十二年仲夏的两篇《序》,以及《续修西屿塔庙记》《建修龙神祠记》《续修文石书院记》《普济堂序》《劝捐义仓序》,还有诗作《示文石书院诸生(两首)》《芸皋观察莅澎抚恤恩及官民敬呈五律三十六韵》等。其《示文石书院诸生》诗云:簿书七载勉从公,政拙还兼课士功(时书院停延山长,留修金以帮工费。余于官师二课,皆躬为校阅)。讲贯苦难音语译,品评惟赖道心同。八行制胜词须洽,五字呈才句必工。自愧拥皋非博物,敢云西蜀效文翁(其一)!寒毡诵习贵心坚,晷继三冬念勿迁。屏去俗情征实学,阐来新义获真诠。诗书到熟方生妙,志气能勤始益专。莫谓科名遗此地,蓬瀛有愿竟登先(其二)。据考,蒋镛于道光三年秋,曾为澎湖观音亭撰有一联,上联为“泽沛杨枝频年沐西天法雨;春生莲座到处被南海慈云”。另,蒋镛还为其得意门生、“开澎进士”蔡廷兰所著的《海南杂著》题词两首:文章未遇屈秋闱,海舶奔腾飓母飞。天水浮沉旬夜迥,烟云杳渺一风回。南收荒岛波涛险,北望家山定省违。往返梯航将万里,奚囊携得锦囊归(其一)。取道归程出桂林,鹭门安抵喜传音。倚闾得慰萱帏望,爱士能孚藻鉴心。回首烟波惊甫定,怡情桑梓恋应深。长风巨浪鹏抟远,履险为夷卜大任(其二)。蒋镛虽留世诗文不多,然“才力雄健,卓然成家”。
蒋镛出生于黄梅小南门蒋氏文化世家。黄梅蒋姓共有两支,一为民籍,即蒋均卿支系,主要分布在黄梅上乡,尤以小南门蒋氏文人辈出;一为军籍,发迹于孔垄蒋营,即蒋伏一支系。蒋镛这一支,祖上自蒋文、蒋昶两兄弟同举明末崇祯壬午乡试,其家族逐渐发迹,仅有清一朝,就因产生了两位进士(一为蒋镛,一为其族侄蒋奎楼)、十四位举人,而一跃为黄梅仕宦巨族。在蒋镛的直系亲属中,有曾祖父蒋中璧(蒋昶之孙),为雍正甲辰举人;父亲蒋志坦,为乾隆庚辰举人,授陕西紫阳知县;孙蒋鸿勋,为同治九年举人,授济宁州州同。
治澎期间,蒋镛非常重视兴办教育和地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文石书院的修缮和管理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文石书院的创办者,是乾隆年间的澎湖通判胡建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胡建伟根据贡生许应元、张绵美和监生蔡联辉等人的要求,在距澎湖厅所在地300余米的文澳西偏之处修建书院,至次年夏落成。因书院是采用澎湖特产色泽灿烂的文石所砌成,且亦期望所培育的人才如文石般秀美,故命名为文石书院。道光元年,蒋镛到任澎湖通判,他看到文石书院年久失修,于是筹措经费进行全面修缮。他重视书院经费的筹措,以澎湖厅拨款及镇协拨饷补助的方式,为文石书院提供了主要经费。由于澎湖地瘠民贫,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外来的山长不易适应。此外,山长待遇低,难以留住硕儒鸿师。为了节省文石书院山长的束修之费,他两次在任期间,两次兼任山长。在文石书院存续的128年间,共有42任山长,平均任期不满3年,而蒋镛就先后兼任山长达15年之久,开创了澎湖文风鼎盛的先声,并培养了一批本土文化人才,见于文献记载的知名者有十余人,其中有“开澎进士”蔡廷兰和著名诗人、书画家林树梅等。
蔡廷兰(1801—1859),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澎湖人。著有《海南杂著》行世。幼颖异,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深得蒋镛欣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是澎湖本土唯一的进士,人称“开澎进士”。蔡廷兰诗工古体,文善四六。道光八年(1828年),27岁的蔡廷兰曾协助蒋镛完成了《澎湖续编》的纂修。
林树梅(1808-1851),字瘦云,金门人。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篆刻俱工,有《啸云文抄》《啸云诗抄》行世。蒋镛对林树梅来说是父执,十七岁时,林树梅随父到澎湖拜见蒋镛。蒋镛出仕之后,直到他解组归楚之前,一直活跃于闽海。蒋镛一生,最让民众称道的是他在澎湖通判任上的施赈,救活灾民无数。蒋镛归楚,林树梅为之绘《澎湖施赈图》就是以此为题材。林树梅同时作有《澎湖施赈图歌送蒋怿葊司马归楚》诗,全面完美地表现了蒋镛这位活跃于海疆的贤臣良吏亲民爱民事迹。
作者:商宏志,号风草堂主,1973年2月生,湖北黄梅人,供职于县民政局。热爱书法、写作和摄影。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黄冈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黄梅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黄梅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对地方文史有深入研究,曾负责黄梅“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和红十五军军史馆的布置工作,并参与了《黄梅县地名志》《古县黄梅》《大美黄梅》《黄梅县老区革命故事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黄梅县姓氏志》的编辑、校对工作。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