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初中生填词
现在已经退休的一位同事,多年前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她的一位已经退休的同事问她会不会填词,她说不会,她的同事就说“不会填词还当什么语文老师啊”,颇令她尴尬。
说来好笑,我也不会填词,我依然在当着语文老师。只是我和她有一点点区别——我会教我的学生填词。
八下语文教材后面,展示了两首“卜算子”供学生学习。我先将原词摘录如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就拿上两首词为例,来简单说说我是怎样教学生填词的。
要想写“卜算子”,首先得了解“卜算子”的特点,而特点的获悉,完全可以从两首词的对比中得到。
我引导学生,注意没注意到词句中的空格?我这样一问,学生都注意到了。我进一步解释,教材可能为了节省版面而使用了“空格”,在别的情况下,“空格”处完全可以用另起一段来代替。这样,一首“卜算子”就有两段构成。词的一段也叫一阕或一片,词的第一段就叫上阕或上片,词的第二段就叫下阕或下片。这就是“卜算子”的第一个特点——词有上下两阕。
我们再来看“卜算子”的上下阕各有几句。非常清楚地数得,上下阕各有四句——这就是“卜算子”的第二个特点,上下阕各有四句,共八句。
我们再细分,看每一句里共有多少字。也较轻松地数得,上阕第一句五字,第二句五字,第三句七字,第四句五字,共二十二字。下阕也是这样,全词共四十四个字。为了简便起见,我使用阿拉伯数字“5575”表示各阕字数,这就代表了一种节奏。因为有的句子是五字,有的句子是七字,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卜算子”的第三个特点是,各阕句子的字数排列是“5575”。
紧接着,我让学生给两首“卜算子”中每句的末字注上拼音。第一首末字分别是桐(tong)、静(jing)、来(lai)、影(ying)、头(tou)、省(xing)、栖(qi)、冷(leng),发现上下阕的第二、第四句押韵。也就是说,静(jing)、影(ying)、省(xing)、冷(leng)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并且这四字的声调不是四声就是三声,也就是古人说的“仄声”。第二首末字分别是边(bian)、主(zhu)、愁(chou)、雨(yu)、春(chun)、妒(du)、尘(chen)、故(gu),也发现上下阕的第二、第四句押韵。也就是说主(zhu)、雨(yu)、妒(du)、故(gu)这四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并且都是仄声。通过比较总结出“卜算子”的第四个特点,偶数句(第二、第四句)押韵,押仄声韵。
“卜算子”第五个特点的找寻稍微麻烦些,不过也不算太难。我们先把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二声统一用“-”表示,三声、四声统一用“|”表示。第一首的平仄是这样的,“-||-- ||--| -|---|- -|--| -||-- ||--| -|--||- ||--|”;第二首的平仄是这样的,“|||-- ||--| ||---|- |---| -||-- -|--| -|--||- ||--|”。两厢对照,对应位置不相同就意味着可平可仄,不严格要求,用*表示;对应位置相同的就固定下来。于是,得出“卜算子”的平仄规律,即第五个特点,“*||-- ||--| *|---|- **--| -||-- *|--| -|--||- ||--|”。当然,初中生初学填词,平仄规律完全可以不考虑。
为了加强对“卜算子”特点的认识,我又引进一首。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认识了特点后,我就努力降低填词的难度,我对学生说,你会不会造句啊?造句多简单啊!不要管连贯,不是讲故事,你可以一句一句跳着来。先从形式上满足要求就好。
几个兴致浓厚的学生首先交了作品上来,其他同学再逼迫一下,也能填个差不多的“卜算子”来。
期待给学生出个“卜算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