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宫殿、寺庙、园林和住宅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皇家建筑群
白塔、绿水、红墙、黄瓦组成的琼岛美丽图画
借鉴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保留了皇家园囿的端庄、堂皇之气
北京城内最小的“城”:团城
北海在故宫的西北部,先后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兴建,历史悠久,基本格局沿袭较多。是一座寓宫殿、住宅、寺庙和园林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帝王宫苑。北海水域称太液池,十分广阔,面积占全园的一半以上。全园以琼华岛为中心,元代称万寿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山顶建起著名的白塔,因而又叫白塔山。白塔高35.9米,是一座覆钵式塔,外形与妙应寺白塔颇为相似,但更为秀丽。塔前的高台上还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传为镇守北海之用。南面的寺院依山而建,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重重叠叠直到山麓岸边的牌坊。乾隆六年(1741年)起,北海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扩建,除了在琼华岛的四面广建庭轩楼榭外,还在太液池的北岸和东岸增加了许多建筑群,形成今日的格局。琼华岛白塔是一座覆钵式塔,清顺治年建塔前建有一小殿,名善因殿庆霄楼、悦心殿位于西麓半山腰处,为帝后“理事引见”和观赏风景之处。庆霄楼为青瓦重檐歇山顶,上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下层为五破七间。昔日每逢腊月节,帝后登楼观赏冰嬉、雪景。阅古楼位于琳光殿之北,坐东朝西,正面呈半圆形,楼分上、下两层,共25间,壁上嵌 495方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书法、镌刻精美绝伦。画舫斋又称水殿,位于东岸土石山林间,原为皇帝行宫,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门内正中为一方形水池,四面廊屋环绕。主体建筑画舫斋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带抱厦。整座庭院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为北海的园中之园。九龙壁原是大园镜智宝殿真谛门前的照壁。其通体琉璃、五彩斑斓,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是我国现有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该庙毁于两次火灾,现仅剩九龙壁。五龙亭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今貌为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而成。五亭突入湖中,各以石桥与岸相连,左右各二亭,呈对称式。五亭之间又以石曲桥相通,宛似游龙浮水。天王殿、万佛楼、极乐世界为园内佛寺建筑。北海九龙壁通体琉璃,五彩斑斓,是我国现有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北海的布局借鉴了江南园林亲水、曲折、含蓄的造型手法,但仍然保留了北方皇家御苑的端庄、堂皇之气。团城在北海南门外西侧,元代时为一小屿,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清康熙一十九年(1680年),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团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间修建后的建筑群。它的平面呈圆形,周砌城墙,呈一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 4.6米,周长 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重建后的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