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娘
古人“百善孝为先”。爹娘生养一场,吃苦受累,孩子大了,自己老了,生活不便,做儿女的就应该好好孝顺,让老人享尽儿女之福,安度晚年。
乡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爹死的早,娘拉扯着三个儿子,艰难度日。
好不容易,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娘费心尽力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
三个孩子像长大了的小鸟,飞离了老窝,各自筑巢,都自立门户,家里就只剩下了老娘一个人。
每天,老娘蹒跚着两条腿,好不容易弄口饭吃,有时候,身子累了,难免冷锅冷灶,好歹对付一天。
老娘家里有个兄弟,有一天来串门,看到姐姐一个人孤零零的,连吃顿饭都不容易,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和姐姐商量,要让三个孩子轮流养老,尽尽儿女本分。
老人起初不同意,觉得不想让孩子为难,自己能对付一天算一天,哪天对付不了了,一倒头,就啥也不知道了。
做娘舅的自然不愿意,就把三个外甥一起叫到家里,商量商量怎么养老。
三个孩子也不是不孝顺,只是忙着过自己的小日子,把老娘给忽视了。听娘舅如此说,答应的也算痛快。
娘舅和三个外甥约定,轮流照顾老娘,一月一换。每到月底,娘舅过来,问问老娘过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有没有挨打挨骂,也是个监督。
最后,娘舅说:“我每次来,都要称一称你娘,如果在谁家轻了分量,就是谁家照顾得不好。到时候,我可不依。”
老家这边,娘舅为大,也最公平,谁家里有什么事,自家的人吵闹不清,往往会请娘舅来主持公道。兄弟们分家,也是请娘舅来坐阵,才分得明白。
娘舅这样说了,做外甥的哪敢不听,一个一个忙着点头答应,事情就这样说定了。
第一个月,老娘去了大儿子家里。大儿子为人厚道,对老娘自然尽心尽力。儿媳妇勤快,帮老娘洗洗涮涮,经常为老娘做些爱吃的。老娘过得舒坦,心里高兴,自然就长了斤两。
月底,娘舅果然来了,叫人拿过来平时盛土的一个大筐,让老娘做进去,又拿了一杆大称,挂住筐子,两个人抬起来,娘舅拨弄好秤砣,看了看,很满意。
大儿子、大儿媳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到了第二个月,老娘住到了二儿子家里。二儿子常年在外干活,不经常回家,伺候老娘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二儿媳妇身上。
二儿媳妇持家也是一把好手,对老人也很孝顺,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平日里还用小推车推着老娘去赶集,听戏,老娘逢人就夸。
月底,娘舅来过称,老娘自然不会掉秤,还一个劲地为儿媳妇说好话。娘舅很高兴,吃过饭,回去了。
第三个月,老娘到了三儿子家里。
三儿子最小,当初老娘最疼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给他留着;有什么好玩的,给他留着。平常和两个哥哥吵嘴,做娘的也总是给他争情理,有什么活,也总是让老大和老二去做。做哥哥的有时候虽然受些委屈,但也总让着弟弟,弟弟就被惯的没有个样了。
三儿子虽然娶了媳妇,成了家,过去的脾气也没有改多少。娶了个媳妇和他也差不多,平日里好吃懒做,不怎么受人待见。
老娘过来后,起初几天还好,可过了没几天,两口子又是甩盘子,又是摔碗的,不给老娘好脸色。
当娘的不敢说什么,给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候,不给吃的,就挨着。没人的时候自己偷偷地抹眼泪,还不敢让媳妇看见。要是媳妇看见了,就会指桑骂槐、指鸡骂狗地闹个不停。
好不容易到了月底,娘舅又要来过秤了。三儿子、儿媳妇看看娘瘦的不成样子,心里也害怕,可也没有办法,心里觉得挨老舅一顿骂是免不了了,要是娘舅火气上来了,挨一顿打也是可能的。再说,两个哥哥见了,也会不依。
两口子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做娘的看见这样,心里还是心疼小儿子,就把小儿子叫过来,说:“你也不用为难,明天,你舅来了,我就说,这些天拉肚子,吃什么,拉什么,拉瘦了。要是还不行,你就把家里最大的那个秤砣,塞到我的腰里,也能压个分量。”
第二天,三儿子果真把最大的那个秤砣偷偷藏在老娘的腰里。
娘舅来了,看到老姐姐瘦成这样,心里很生气,黑着脸,问是怎么回事。
三儿子哆哆嗦嗦地刚要说,老娘就开了口,说,都是自己不好,不给三儿子争脸,儿子媳妇都孝顺,你做娘舅的放心就是,不要难为孩子。
娘舅半信半疑,又让人抬起大筐,要称称重量。没想到,抬筐的一起身,没站稳,晃悠了一下,老娘身子往旁边一歪,腰里的那个秤砣“啪嗒”就掉到了地上,差点砸着娘舅的脚。
娘舅一看就明白了,指着三儿子和三儿媳妇就骂:“好你个臭东西,你娘你还掺假!”老大和老二也气得说不出话来。
三儿子吓坏了,赶紧跑到老娘身边,扑通一下就跪倒了,边哭边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敢了,一定要好好照顾老娘。
老娘也为三儿子说好话,娘舅又狠狠地教训了一通,才消了气。
从此以后,三儿子开始学好了,对老娘也好了,两个哥哥也都帮衬着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