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记(三十五):也说“寒窗”与“苦读”
2021.4.5 晴
学生演讲,提到了“寒窗苦读”,借以激励大家要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人说“寒窗苦读”,是实情,那时,对许多寒门学子来说,窗真的寒,读也真的苦,也正是凭借着一股不怕苦的坚韧精神,他们才能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吕蒙正和母亲无依无靠,只能在一个破窑洞中住了下来。破窑无门无窗,一遇到刮风下雨,是寒冷刺骨。母子俩的生活也全靠母亲给村里人纺棉织布,勉强糊口度日。年幼的吕蒙正不仅没叫过一声苦,还经常挖野菜、拾柴禾,为母亲分忧。他每天外出时,总要路过村子里的学堂。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吕蒙正也非常想上学。可家中连吃穿都顾不上,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呢?
吕蒙正的母亲于是决定自己来教孩子读书。她找了一些残缺不全的旧书,晚上一边纺棉,一边教儿子念书。吕蒙正有了读书的机会,高兴极了,拾柴挖菜时,嘴里也在背诵。遇到难解的词儿,母亲也解答不了,吕蒙正就到村中学堂向先生请教。先生见他好学,就收他为“特别学生”,吕蒙正的学业因此大有长进。
吕蒙正十九岁那年,母亲由于劳累过度,病逝了。从此他孤身一人,白天在街头谋生,晚上则继续在寒窑中苦读。宋太宗年间,他进京赶考,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他曾经先后三次担任宰相,更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
更有晋代的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还有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自然,古人苦读是为功名,但是这种精神仍然值得现在的人学习。
社会发展到今天,各方面今非昔比。现在的孩子,自然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受苦,衣食无忧,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富足,学习条件也比过去好上百倍千倍,没有了“寒窗”,但是“苦读”的精神不能丢。再提“寒窗苦读”,更多的是宣扬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这种品质,正是现在人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其实,对于学习的“苦”,也要辩证地来看待。一个人乐于做的事,就不会觉得苦,不乐意做的事,才会觉得苦。而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需,怎么能用“苦”来形容。所谓的“苦”,只是那些懒惰者的借口。总有人过着悠然的日子,不想通过一番努力成就自己,可是,他的“悠然”是建立在别人努力的基础上,一旦当这“基础”没了,他的“悠然”也就不复存在。那时候,真正的“苦”,是来自于生活的苦。所以,有人说,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吃生活的“苦”,其中道理不难理解。
有时候看到一些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多次提醒也不见效果,甚至有人迷恋于网络和游戏,蹉跎了时光,也耽误了人生,心里很生气也很着急,正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怎么可以如此地放任自己呢?人生路漫长,切不可以拿着放纵当洒脱,拿着无聊当“诗和远方”。
“寒窗苦读”的精神不会过时,而且要发扬广大,年轻人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劲头,方不会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