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勇敢
17世纪,日本,太平盛世。
武将井伊家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他叫津云半四郎,是一个穷苦潦倒的浪人。
津云半四郎登门井伊家是为了切腹自杀。
作为一名武士,他认为相比于贫穷的苟活,宁愿切腹自尽。
日本人认为,腹部乃是人灵魂、情感寄托之处。
事实上,由于腹部乃是神经密集之处,故切腹时会产生极大苦痛,让人感到生不如死。
因此能勇敢、凛冽地完成切腹的仪式,是最能够凸显一位武士的勇气,也是坚持贯彻武士道之最有尊严死亡方式。
而能够在名门望族家里完成切腹仪式,不仅是他作为武士最后的荣耀,更是彰显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这本是一件非常勇敢悲壮的举动,但津云半四郎的请求却遭到了井伊家的不屑和质疑。
因为津云半四郎的说辞和井伊家此前遇到的一个落魄武士如出一辙。
那个武士叫千千岩求女,他也是说自己不甘心穷困潦倒,宁愿切腹自尽来了结自己的一生。
但井伊家后来发现他虽说要来切腹,但实则是打着武士道精神的名义来求财的。
因为他们发现千千岩求女自己的佩剑竟然是一把竹剑。
竹剑怎么可能完成完成切腹??
此人只不过是想通过切腹让名门望族对他产生同情,要么因为他的勇气给他一份工作,要么给点小钱把他打发了。
这简直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侮辱!
所以井伊家不动声色,让千千岩求女沐浴更衣,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切腹仪式,硬逼着这个跳梁小丑来完成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千千岩求女眼看着形势不对,请求先回家几天处理点事情,然后再过来完成切腹仪式。
井伊家完全看穿了他的把戏,并不给他任何余地,威逼他完成自己“一心所求”的切腹仪式。
于是,千千岩求女被逼无奈,只能用自己的竹剑完成切腹。
因为竹剑很难刺入腹部,千千岩求女要用尽全身力气,甚至将整个身子压在剑上才能勉强将剑刺入身体。
切腹本来就是对身体疼痛的极度挑战,而竹剑更是无限拉长了这种锥心的痛苦。
千千岩求女最终无法忍受痛苦,选择咬舌自尽。
在井伊家眼里,千千岩求女是活该,他不仅是个骗子,还是个软弱无能的家伙,根本就不配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追随者。
如今,津云半四郎的套路和千千岩求女很像。
难道,武士道精神竟然都沦落成一门生意?
所以,井伊家对津云半四郎非常不屑,他质疑津云半四郎的动机和勇气。
面对井伊家的质疑,津云半四郎却表现的异常冷静,他的眼里看上去没有一丝犹豫和害怕,反而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勇气。
津云半四郎告诉井伊家,他和千千岩求女不同,他来到这里,一定要完成切腹仪式。
井伊家倒要看看这个津云半四郎会耍什么花样。
于是井伊家再一次为津云半四郎准备了盛大的切腹仪式,有很多一流的武士来围观这场勇气的表演。
在切腹仪式中,因为切腹者会非常痛苦,所以会找一个自己信任的朋友,在自己极度痛苦的时候将自己斩首。
这种来担当补刀行为的人称之为介错,担任介错的人是非常的荣幸,必须要有高超的剑术。
井伊家请津云半四郎点名一个人来担任介错,所以津云半四郎便点了一个人。
那个人是井伊家的家臣,当天恰好身体不适在家休息。
所以,井伊家请手下去找那名武士,切腹仪式也不得不陷入到等待中。
津云半四郎便向井伊家提出请求,既然大家等着这么无聊,不如让他讲一下自己的故事。
他告诉在场的所有武士,“这虽是我的故事,但我的现在就是你们的将来。”
众人听罢,依旧一副不屑的表情。
津云半四郎开始讲起了自己悲惨的一生,他作为一个剑术高超的武士,曾经也非常风光,后来家主中落,他变成了一个落魄的浪人。
所幸,他有个漂亮的女儿,还有一个挚友。
他靠做雨伞为生,日子虽然艰辛,但也过的去。
时间荏苒,转眼女儿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并被一个望族看上,想要纳他女儿为妾。
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机会。
但津云半四郎却拒绝了名利,为女儿选择了爱情,将她嫁给了自己挚友的儿子,他俩从小青梅足马,早已互生情愫。
但是朋友家的儿子自知自己没钱没势,所以没敢去直接提亲,但是津云半四郎没有嫌弃他,竟主动将女儿托付给了他。
而那个人就是千千岩求女!
两人组建家庭后,生活过的很幸福,并且拥有了一个孩子。
直到,津云半四郎的女儿操劳过度卧病在床。
不久,他的孙子也病倒,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他们生活非常拮据,甚至请不起医生来为孩子看病。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千千岩求女告诉岳父和妻子,他认识一个朋友,也许可以借到钱。
于是,千千岩求女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出门了。
可津云半四郎和女儿、孙子却迟迟没有等到这个希望,直等到千千岩求女冰冷的尸体,送来尸体的人就是津云半四郎要求的介错......
这部电影就是小林正树最出色的作品《切腹》,曾经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是一部可以和黑泽明叫板的电影。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部作品的评价一路高升,目前在豆瓣的评分甚至超过了黑泽明的《七武士》和《罗生门》,成为了最能代表日本电影成就的作品之一。
电影的名字很吃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看就觉得变态,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抗日神剧中那些猥琐变态的日本人。
但事实上,《切腹》却是日本人自己对武士道精神和切腹行为的质疑之作。
这部电影极具电影风格和仪式感,通过133分钟呈现了两场切腹,并通过不同人的眼睛和立场为我们还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
起初,我们像井伊家一样,会觉得千千岩求女是个跳梁小丑,虽罪不致死,但至少我们不会对他有过多的同情。
但是当我们通过津云半四郎了解了千千岩求女的困境时,我们便不由自主地陷入到沉默中。
哪有随随便便的龌龊,穷苦人的凄凉处境又岂是别人可以体会的。
很多人都觉得一些底层人非常狡黠,爱贪小便宜,但如果你自己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窘境,你便很难理解这种底层生态里的卑鄙。
因为,在艰难的生活里,尊严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件奢侈品。
对于津云半四郎和千千岩求女来说,他们最大的尊严就是手上的武士剑和心中的武士道信仰。
当妻子和孩子性命攸关之时,千千岩求女为了家人放弃了这项尊严,他先是偷偷地将自己的剑换了钱,害怕别人发现所以才做了一把竹剑插在里面。
后来为了家人,更是赌命一搏,打着武士道的名义去井伊家求些小钱。
这些行为,对于千千岩求女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佩剑和武士道信仰是刻在他骨子里自以为义的骄傲和自豪,但他现在为了生活却不得不放下这一切,这恐怕要比切腹更难。
津云半四郎是一个比千千岩求女对武士道更加忠诚的人,但是当他看到千千岩求女的尸体,尤其是当他看到千千岩求女的竹剑时,他惭愧地痛哭起来。
津云半四郎的女儿和孙子都要病故了,他还守着自己的佩剑,而自己的女婿却可以为了家人放弃这一切,甚至不惜沦为众人的笑柄。
比起千千岩求女,津云半四郎羞愧难当,他一直所信奉的武士道精神产生了动摇。
所以,才有了电影刚开始的场景,津云半四郎来到井伊家,视死如归!
他要告诉这些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的代表,千千岩求女才是真正的勇敢,所谓武士的自尊不过是个装饰品。
同时,津云半四郎也在向井伊家发出谴责,即使千千岩求女是欺骗行为,即使他不配做个武士,但罪不致死,为什么要把他逼死,为什么不给他解释的机会??
“武士也是人,有血有肉,不能活在空气中…如果你没有体会过要担负养家糊口的压力,可能无法理解他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的犹豫。”
可当井伊家听完津云半四郎的控诉后,他们并没有感觉惭愧,而是下令要杀死津云半四郎以遮盖这背后的丑陋。
井伊家的表现彻底让津云半四郎看透了武士道的虚伪,津云半四郎最终选择用自己的长剑来划破那可怕的黑暗。
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电影,一方面不留余地地揭露了穷苦人的悲惨命运和上流阶层的虚伪,并无情地告诉观众,人间的悲欢并不是互通的。
另一方面,从更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对人的自我为义提出了彻底的质疑和挑战。
这一点非常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靠着某种信念在前行,当这些信念真的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们便会从中总结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成功之道、快乐之道,并引以为傲。
这是个体的自我为义,可以是某种习惯,也可以是某种美德。
这种自我为义不仅存在于个体,更广泛地存在各种群体、民族和国家。
比如富人阶层以财富为骄傲,知识分子以知识为骄傲。
日本曾以武士道为民族精神追求,中国人想到大一统和爱国主义就会满腔鸡血。
这些东西根深蒂固,成为某个人、某个群体、某个民族和国家的骄傲,并指引着大家一路向前。
但《切腹》却以这个绝妙的故事对这种自我为义提出了质疑。
首先,自我为义会让人变得骄傲自大、冷漠无情,不论是井伊家还是津云半四郎,狂热的武士道信仰让他们产生了盲区。
他们狂热地信奉勇气的信条,所以,井伊家高高在上,再也看不到穷苦人的悲惨。
当女儿、孙子病重,津云半四郎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却不知道自己死死握着的那把剑其实是可以救自己的亲人的。
总之,狂热的自我为义会膨胀自我,甚至膨胀到整个世界都只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目标和信条,再也容不下别的意见和生命。
其次,这部作品揭露了自我为义的虚伪和脆弱。
从个人来说,当时打着勇气的名义逼死千千岩求女的人,后来他们被津云半四郎打败,却没有觉得羞辱而破腹自杀,反而装病躲了起来。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从群体来说,井伊家族所谓的威望竟然是靠虚假和掩盖真相获得的,当津云半四郎将他们打的落荒而逃的时候,他们竟然出动洋枪来对付津云半四郎。
当津云半四郎死了以后,井伊家吩咐下人严守秘密,对外宣称津云半四郎是切腹自杀,而被津云半四郎杀死的家臣是自己“生病去世”的。
原来,群体的迷梦是用谎言和无辜人的鲜血堆积的。
这种自我为义根本就是没有出路的。
这部电影虽然压抑绝望,但却给出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千千岩求女,他可以为了守护家人放弃手中的佩剑。
他离开了自我为义,走向了爱和舍己。
这不禁让我想到圣经中,一个人故意为难耶稣,问耶稣“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在犹太人的律法中,都是很严苛、很高大上的诫命,每一条都是那么正义,那么急迫,哪一条是最重要的呢?如果答错了,随随便便就能给你扣个异端的帽子。
耶稣最后是这样回答的“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耶稣告诉他,爱才是最大的律法。
如果你死守教条,只是出于自我为义,而不是出于爱,那你就算在外人看来很不错,那你一样是虚弱无力的。
在电影《沉默》中,幕府给了宣教士一个难题,如果你不叛教,那就当着你的面把你的门徒全部杀掉。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抉择,如果你选择叛教,那你的行为会摧毁门徒们的信仰,但是你坚持不叛教,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会因为你坚定的信仰而逝去。
宗教优越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骄傲,以上帝之名的生活和选择总是充满了神圣,似乎我们非同寻常人。
但,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信仰的对象呢,还是我们自己呢?,这一点,我们常常处于自欺中。
《沉默》中,那个宣教士最后为了救门徒,选择用自己的双脚践踏耶稣的圣像。
在那一刻,他痛哭流涕。
但却彻底地回到了一种真实中,才彻底意识到自己原来一无所夸,包括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身份。
但也正是那一刻起,他的信仰才变得更加真实,因为这个信仰里已经彻底将自我为义的虚伪击碎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但绝不是狂热的自我为义。
我们需要对人类的很多精神巴别塔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要报以太高期望。
同时也需要有一双分辨的眼睛,如果一个群体在一个迷梦的感召下,变得嗜血、冷漠和虚伪,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在那个时刻,为了爱和希望,努力做一个正常人,就是一个最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