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蓝皮书:“十四五”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脱贫攻坚过程中,残疾人群体有哪些成果和困难?未来残疾人事业将如何发展?近日发布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全面回顾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规划。
专题报告回顾中国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进程
蓝皮书的专题报告部分以“残疾人脱贫攻坚”为主题,全面回顾了中国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进程,总结了中国解决因残致贫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分析了残疾人贫困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民族地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农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行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蓝皮书介绍,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整体性贫困得到根本性改变,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贫困程度得到极大缓解。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就源于中国特有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即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贫困治理组织体系,以及“残疾人家庭—残联组织—政府”的信任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有:
贫困残疾人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特征。一方面,贫困残疾人向特定区域集中,与所在地经济状况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残疾人发生呈现随机性,残疾人家庭呈现高度离散特征。经过精准脱贫之后,贫困残疾人的分布将更加零散。
贫困残疾人出现“沉底”现象。经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行列,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弱势群体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脱离贫困境地,出现“沉底”现象。
残疾人向贫困边缘聚集。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绝大多数残疾人及其家庭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多数家庭仍然处于“脱贫不脱困”的状态。
蓝皮书指出,未来贫困残疾人仍然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人群,残疾人的贫困治理模式需要根据贫困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转变。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是“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
蓝皮书指出,残疾人事业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关键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更加关注农村残疾人,注重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完善工作体制,以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保障与发展应着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健康水平,建立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具体成果包括:基本建立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初步形成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改善,质量效益提升。
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