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立学校存在多年的难解问题与正在尝试解决的方法
成都学区百科收到热心读者桐爸的投稿,桐爸因为孩子即将上学面临各种选择,于是深度查阅相关资料,挖掘分析了成都公立学校“两自一包”办学模式的相关情况,为大家选择学校提供新思路。
最近,川师附属青台山小学和天鹅湖小学等一批学校亮相城东大面板块,这让大面人民终于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所期待。
顺藤摸瓜,一则龙泉驿区教育局于2019年5月23日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引起了桐爸的兴趣。
公告中提到,天鹅湖小学、青台山小学、成都大学附属小学、青台山中学、阙家九义校、向阳桥中学(均为项目名)等实行“两自一包”办学模式改革的公办学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职工。
“两自一包”办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哪些学校在实行?实行效果如何?下面为各位读者进行深度解读。
“两自一包”,地道“成都造”
早在2014年8月,成都市武侯区就开始在新建的川大附中西区学校试点推行“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
教师自聘,就是教育部门动态核定学校教师规模数,由学校面向社会自主选聘优秀教师(没有编制),打破岗位“终身制”和待遇“大锅饭”,优胜劣汰,能者居上。
管理自主,就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核心管理团队仍由教育部门考核任命),学校拟定和公布《办学章程》,自主办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整合精简教学和教辅部门,内部管理层级从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经费包干,就是参照公办同类学校公用经费和人头经费的平均数,分年度打包划拨经费,学校按照日常运转和发展需要自主管理和使用。而基建支出、批量或大宗设施设备采购等专项经费,则仍由教育部门预算安排。
2016年9月,成都市教育局联合成都市编办、人社局、财政局下发《关于推广武侯“两自一包”改革经验的通知》,将这项教育改革举措在全市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5日,武侯区“两自一包”学校已达19所。此外,天府新区天府四小、天府三小、天府一幼、天府三幼、华阳中学附属小学等,温江区政通小学校、鹏程小学校、光华实验中学校等,目前,成都市已有天府新区、高新区、都江堰市、成华区、新都区等区市县共53所学校实施“两自一包”。
“两自一包”,试点效果初显
武侯区的初期探索,效果如何?
通过百度搜索“两自一包”,各种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和网络,其中不乏《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
桐爸注意到,2019年5月10日的一篇公开报道显示,川大附中西区学校经过几年的体制改革实验,学生中考成绩,在武侯区公办学校测评中从刚开始的倒数,经过三年的努力到现在名列前茅,甚至有望在今年的测评中成为武侯区最好的公办学校之一。
建校四年,川大附中西区学校成为老百姓信赖的优质学校;北二外成都附属中学成功引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优质资源,开设“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特色课程,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18年2月出版的《中国教育学刊》,刊登了一篇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撰写的论文,文中总结了“两自一包”带来的“三个转变”。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第一个转变,是实现教职工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学校经费测算和拨付由“按教师编制数、办公经费等多头测算”向“按生包干测算和拨付”的办法转变。
第三个转变,是实现由“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向“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转变,形成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教师按岗聘用取酬、办学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不难发现,“两自一包”改革,引入了市场化的理念,在保持公立学校属性的同时,正尝试最大限度激发教育活力,搅活“一池春水”。
放眼全国,贵阳市、新乡市等地也有部分学校推广试点了“两自一包”模式。北京、浙江、山东、广东、贵州、甘肃等全国各地教育考察团赴成都进行了考察。
“两自一包”办学模式,是成都教育为全省乃至全国公办教育学校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重要贡献。
“两自一包”,未来值得期许
改革,从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两自一包”模式的推行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导致教育投入比重不均,等等。但这不是停止改革脚步的理由。
在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常驻人口超过1600万,并以每年净流入近30万人口的速度继续增长,教育资源日益紧张。
“两自一包”模式彻底摒弃了编制管理弊端的模式,让学校自主办学权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的学校,该模式赋予学校最大的人权、财权、事权的自主权利,解开了束缚管理团队手脚的枷锁,利于学校招收更优质的老师,构建更良性的师生成长环境,促进学校优势资源集聚,快速取得成绩。
人们常常诟病“读书难”,但本质上,是难在读优质学校。每一个家庭,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可预见的最好教育。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显然,人们更在意的是“优质”,因为每个人都清楚,绝对的均衡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传统名校的优势,另一方面更需要改造或新建更多的优质公立学校。
在部分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公立学校中实行的“两自一包”办学模式改革,或许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这也是每一个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