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八篇:苏轼传 乌台诗案之元丰之政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八篇:

苏轼传

第六章 乌台诗案
元丰之政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典型文字狱。在此以前,文明在中国虽然多灾难,但纯以文字罪人的事还没有发生过。上溯到汉宣帝,有“腰斩杨恽”案,其《报孙会宗书》固然是一大罪状,但杨恽两下廷狱皆不因文字:一次是与太仆戴长乐相失,互相攻讦,事下廷狱,免为庶人;杨恽失爵位后,“家居治产业,通宾客,有声誉,会有日蚀之变”,有人上书告杨恽 “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狱,按问得予会宗书,帝见而恶之。廷狱当恽大逆无道,腰斩;妻子徙酒泉郡;与恽厚善者皆免官”。 以“文字狱”论,此案远不如“乌台诗案”典型。此时苏轼历任三州,44岁完全成熟了。方受朝廷奖谕,别无过失,纯以诗文系狱,实在是宋神宗的一大发明。而且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无限上纲,空前而启后,恶劣影响深而且远。向来论及此案,多归结为“变法之争”,以为苏轼讥讽新法,被王安石一伙陷害了。然而“乌台诗案”却未发生在王安石当政的熙宁变法时期, 而发生在王安石居闲江宁的元丰时期,其因由便与元丰之政相关了。

“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七月。此时神宗皇帝在位13年, 历经10年的“熙宁变法”,理财兴利,逐渐摆脱了困境,内藏库充盈起来; 熙宁十年(1077)末议改元,明年为“元丰元年”,神宗31岁,要做大有为之君,行大有为之政,“每愤北人倔强,慨然有恢复幽燕之志”。他看到景福殿内藏库,财如山积,乃沾沾而自喜,自制四言诗八句,32字:“五季失图,严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始更库名,以每字名一库。又题五言绝句道:“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余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神宗决意用兵西夏,先要内修政事。变法十年天下未能大治,弊端源于官制。自真宗务虚言而废实用,官政松弛。仁宗滥行恩赏,因人设事,叠床架屋,冗官重费,年耗十万军需而不止。公卿大臣,务虚名,尚浮华,有熔金铺翠饰衣者,民穷官奢。君骄臣怡,纲纪不振。神宗乃毅然草诏,改革官制,省并衙署,裁汰冗官,仿唐三省六部之制,合职、官、差遣为一,罢保任荐举,罢中书堂选,裁抑宗室外戚臣僚萌补。重臣要员,由皇帝自选。置六察司于御史台,以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对于神宗的这一番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神宗最重台谏,他自选了蔡确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李定为 “右正言知制诰知谏院”。二人执掌台谏,屡兴大狱。元丰元年正月起“相州狱”,其事甚微,已隔数年,“十九不实,蔡确锻炼成狱,以此自谋”。 逮品官三十余人,事连文彦博之子、丞相吴充之婿文及甫,蔡确欲倾吴充, “遂收及甫”,又牵连吴充之子王安石之婿吴安持,“确又欲收安持”, 狱成“牵连得罪者数十人”,户部付使韩忠彦(韩琦长子)亦“坐罚铜十 斤”。对此案持异议的大臣,亦皆获罪,元丰元年(1078)四月,“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邓润甫落职知抚州。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上官均责授光禄寺丞知光泽县”。蔡确则拜御史中丞,李定除知谏院。丞相吴充上表乞罢相不允,终因面上无光,告病在家。元丰元年十月“以杜(绝)交通漏泄之奸”,起吕嘉问狱,事连王安石,至二年五月狱成,“知润州吕嘉问落职”,株连河南府判官、两浙提刑、中书检正官等多人皆治罪。

元丰二年(1079)正月起“太学狱”,御史何正臣、舒亶日夜穷治,追逮遍四方,事连参知政事元绛等大臣多人,五月狱成,元绛坐为族孙求请“升补太学内舍生”,元绛之子耆宁“坐传道绛语”,“元绛以子求请罢知毫州”。御史中丞蔡确,因治大狱有功,拜参知政事,李定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蔡确以“击搏进,吴充素恶其为人,会充谒告,王珪奏用确,上从珪所请也”。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个仁厚的人,则仁人皆至;用一个险薄的人,则险薄人竞进!蔡确、李定执掌台谏,引荐了舒宣、何正臣、黄廉、黄颜等一班“酷吏”,这些人“天性险薄,凭恃确势”,一做了御史,“持法刻深,言不及仁,穷治诘问,不考情实,必得奸弊为事”,其手段之狠毒、 用刑之残酷,耸人听闻:“凡朝士系狱者,确令狱卒与之同室而处,同席而寝,饮食漩涸,共在一堂。置大盆于前,凡馈食者,羹饭饼食,悉投其中, 以杓搅匀,分饲之如犬豕,置之不问。故系狱者幸得其问,无罪不承。”相 州狱“收大理详断官豆苹、周孝恭等,枷缚暴于日中五十七日”,“榜掠无完肤,皆衔冤自诬”。

李定为中丞,险刻过于蔡确,条事第一件就是逮苏颂:“中丞李定言: 已遣王彭年就濠州劾苏颂,乞令彭年逮颂诣台对狱”。此时,苏颂以集贤院学士知潦州,所勘陈世儒案移御史台,陈世儒故宰相陈执中之子,以害死生母罪及妻婢“十九人并处斩”,七人杖流,株连原勘官苏颂,以“受吕公著请求,颂宽世儒夫妇”,逮赴台狱。“御史曰:君素长者,必以亲旧之情不能违,速自言,勿重困辱。颂曰:诬人以死,不可为;若自诬,以得罪虽甚重不敢避。”反复究治无得,“犹坐泄狱情故罢濠州。”苏颂系当年“熙宁三舍人”之一,曾以“度越常格”,封还李定除拜监察御史制词。事隔十年而耿耿之怀不解,终于以“欲加之罪”罢了苏颂的官。

神宗皇帝临御既久,听不得逆耳之言,“群臣俯首听命,无能有所论 说,时因奏事有被诘责者”。朝廷再无变法初期议论风生气象,有口者不 喜,谤议者治罪,所以,格外倚重王珪、蔡确、李定等人。王珪号为“三旨”宰相(请旨、得旨、传旨),惟命行事;蔡确残忍横戾,弹压局面;李定等窥伺异议,充作鹰犬。有此三人盘踞要路,元丰之政日趋黑暗。于是 “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山东作家‖【爱上苏轼】◆周茹茹

    作者简介 周茹茹,山东曲阜人,<河南思客>签约作者. 爱上苏轼 在月清如水.银光泄地的中秋之夜,他举杯望月,想起阔别已久的弟弟,吟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 ...

  • 我不该把苏轼送进乌台

         我叫舒亶,对!就是历史上那个把苏轼送进了乌台大牢的舒亶. 可现在,我后悔了,后悔把苏轼送进乌台,让他饱受牢狱之苦,使这旷世奇才,受一些宵小之辈的凌辱. 我知道,因助纣为虐,我也是宵小,并没有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苏轼传之乌台诗案 李定发难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 苏轼传 第六章 乌台诗案    二 李定发难 苏轼<湖州谢上表>呈至中书,丞相王珪看了如芒刺背.转付蔡确道: "绝妙好词,奇文共赏".蔡确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五篇:苏轼传之洪水孤城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五篇: 苏轼传 第 五章 明月黄楼 二 洪水孤城 熙宁九年(1076)岁尾,苏轼离密州任.他想赶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与子由一家团圆度岁,然后再经由汴京赴任河中府(今山西省蒲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六篇:苏轼传之道可致而不可求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六篇: 苏轼传 第 五章 明月黄楼 三 道可致而不可求   元丰元年(1078)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苏轼极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四篇:苏轼传之薄薄酒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四篇: 苏轼传 第 五章 明月黄楼 一 薄薄酒 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离杭北上赴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任.名人出行,先声夺人.船至宜兴,被同年单锡迎住,盘桓一日,单为德兴俞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二篇:苏轼传之知音难逢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二篇: 苏轼传 第四章 诗神东游 三 知音难逢 苏轼初游径山,独自一人,毫无趣味,"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道出诗人之间,必要互相赠答唱和,切磋启发.不然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八篇:苏轼传之清明上河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八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三 清明上河 苏轼判官告院,悠闲无聊.官告院属尚书省,掌文武官将校"告身",即填写委任状.长官设提举一人,由知制诰兼,判院是 ...

  •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八篇:糟粕所传非粹美,丹膏难写是精神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八篇: 照彻历史的明灯 --关于唯物史观的话题(三)  郑熙亭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膏难写是精神 记者:看您这几本书,要一句一句地细品,您惜笔如金,往往几个字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 ...

  •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八篇:关于电视连续剧《汴京梦断》脚本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八篇: 中国在十一世纪曾失去一次发展机遇  --关于电视连续剧<汴京梦断>脚本  郑熙亭 1999年春节安民来看我,谈到他要把<汴京梦断>改编成电视剧.我 ...

  • 郑熙亭文存之四十八篇:读郝建奇的《正名篇》

       郑熙亭文存之四十八篇: 为"无商不奸"正名 --读郝建奇的<正名篇> 郑熙亭 <改革者列传>这个栏目辟得好.<正名篇>一气读完,晚上加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