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东平有个清泉山,山上有个青泉寺
没有来到清泉山之前,就知道在东平县城的北域,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所在。
我县老书法家李守白先生和我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泰安师范同学,我20多岁来县实验中学教书后,曾多次到守白先生处谈文观书。他多次向我提及他幼时游玩的胜地清泉山和清泉寺,可惜不是我的所爱,于是心里没有放到重要位置,既便和它近在数公里,近三十年里一直没有去游览一次,虽然我答应过守白先生,一定挤时间去一次。
两年前,因为撰写《元朝东平学派》搜集资料,看到有的文章介绍清泉寺有金、元遗迹,于是经我的同事“东平三中三凤”之一的苏秀凤联系,我让好友袁磊开车陪我去了清泉寺。
其实,那次初寻很不痛快,守护人刚刚喝完酒,醉眼朦胧中陪我们看来一下寺院概貌,知道我在研究金元文化,他有些不信地问对金元东平你能知道多少呢?就连我带去的一本书,他也有些蔑视地放在了角落里。
好在那天我看到了寺院后面金、元题字,让我在写到“东平四杰”的时候特别梳理了王伯祥有关史料,使东平府学与道教的联系更为丰富和清晰。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那个冬天之后,我有一段时间没再到清泉山游访,但袁磊和守护人的“清泉书院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在工业园实验学校(今尚庄小学)李哲校长支持下建立起来,他们动员爱心人士做义工为附近留守儿童辅导文化课和上拓展课,就连年过八十的李守白、杨化一先生都前来给孩子们上书法课,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也有几次挤出时间为同学们上过阅读和写作课。每次前来,看到嗷嗷待哺的留守孩子,就感到义工们的大爱和自己受到的灵魂洗涤,把那些纯真的眼光刻在柔软心落里。
断断续续两年过去,清泉书院的义工传统文化传播成为鲁西靓丽的教育名片,前来学习的同行接连不断,甚至有山西、湖南的中小学校长组团而来。
我也在详细地探访中,发现这座名寺和文化教育一直有着绵延的联系:金朝时期,著名道士“张师”曾在此修炼悟道,东平杰出的文士高霖、黄久约曾对寺院的建设献计出力,且对学子在此的研学予以关注指导,高霖曾为兵部尚书和平章政事,黄久约任右丞相、太常卿,他们均是金朝后期文坛泰斗级的名士,今泰安岱庙、开封嵩山中岳庙均有黄久约书写的朝廷祭祀碑,证明在那个时期他就是朝廷最好写手,足见小小的清泉寺在金朝一域显赫的文化与学术位置。
蒙元之时,泰斗级的元好问曾到过龙泉寺,而此时清泉寺也名龙泉寺,不知道它和元好问到过的是否同一地方,但这里离严实据守的须城即今东平州城只有十余公里,是附近几处和龙泉有关联的最近一地。
今存的蒙元修道洞仍存,可见此寺在蒙元道教盛行时的不俗经历;到明代,东平承建戴村坝修建的赵家、名门井氏、张氏、李氏等纷纷参与寺院恢复,且复建“文昌阁”“晒书台”扛起儒学大旗,曾为总理紫荆等三关兼保定等处地方兵备道的李文芝曾在此游玩讲学,他在所著《柘泉类稿》诗文集中有两首诗写到清泉寺,通过内容,可知此寺为当时文士吟咏之佳处,“拟赋诸天愧未才”,这是历代文士在语言难尽心声之时的共同缺憾,也是大自然写不尽的美妙铺陈。
时光穿越千百年,对文化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和平的向往,仍是后来者的崇尚与期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115师下属支队的练兵休养之地,附近部分热血青年在他们感召下投入革命洪流,续写了新的抗争传奇。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融入其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浪尖还是河底,我们都要坚信,向往洁白的莲,你才会长成莲。清泉寺莲花盛开的时候,大家就会有福了。
在清泉山的日子,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留守家长的笑容,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之前有些彪呼呼的守护人,他在这里守护的几年完全变了一个人,有几分向学和儒雅,你靠近谁就会成为谁,真真是这个样子呢!
路远在脚下,心芳有乐田。我心向清泉,友来赏月否?清泉山的美,不仅仅是景色,更是无数颗火热的人心。挤出时间,再去清泉问道洗心,谁为同行人?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