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03:古代重要节日和习俗(上)

接上一回的问题: 大家知道古代还有个叫“上巳节”的节日吗?

欢迎来到古代文化常识30讲的第三章:古代节日和习俗(上)。

亲爱的读者们,你也看到标题了,我解释一下:因为古代节日比较多,所以小编拆成了上下两讲。

一、元日

“元日”按现在说法,就是过年,也叫过春节。其实春节这个叫法,历史很短,也就一百多年吧。古人呢,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民国成立之后,改用了公历,把公历的一月一号立为元旦,原来作为元旦的农历大年初一,就改叫春节了。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元日”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春节”的习俗,相信大家应该熟悉了,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很好再现了宋朝时过春节的场景——放鞭炮、挂桃符(春联的前身),还有饮屠苏酒。

“屠苏”为何物?是一种特殊的药酒。元日全家饮屠苏酒,可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苏轼的弟弟)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正月初一这天,还有“不动扫帚”的习俗。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元日”我们就说到这里。

二、人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老一辈的人会在这一天会发发朋友圈纪念纪念,但年轻的朋友很多已经不知道有这个节日。

“人日”跟“女娲”有关。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人日这一天,民间有吃“七宝羹”的习俗。

隋朝诗人薛道衡有一首诗《人日思归》,我个人很喜欢——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后两句意思是: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这首诗很短,但字里行间会感觉到一种苦涩的思乡之情。所谓“言简义丰”,大概就是这个味道吧。

三、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 “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逐渐成为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也叫“灯节”。

元宵佳节有其爱情属性。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这也成为了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想到中国情人节,大家会想到“七夕”,但小编觉得“元宵”才是真正具备“爱情属性”的节日。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名篇借元宵抒写爱情故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四、社日与“二月二,龙抬头”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 ,分为春社和秋社 。春社按立春(填节气)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陆游写《游山西村》,当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这两句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我们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拓展一个文常知识: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 ,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万人“春社踩桥”

提到“二月二”,就要说说“龙抬头”,这一节日又称春耕节 、春龙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春耕的开始。人们会在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风调雨顺。

五、花朝节

顾名思义,是纪念百花的生日,俗称“花神节”。有以二月十五为花朝,也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这是一个很美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虽然这个节日如今已经消失,但“踏青”这一词仍埋藏在我们文化基因里。我们现在经常谈“美育”的重要性。我觉得,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悟大自然,就是很好的“美育”机会。

六、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fú禊xì” 。这一节日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是一个颇具娱乐属性的节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有上巳“祓除畔浴”的影子。

上巳节有很好玩的节目叫“曲水流觞”,即“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

《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流觞曲水”,大家想到哪篇古文呢?欢迎讨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七、寒食与清明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这一习俗相传跟纪念“介子推”有关。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

对了,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这一点可以记下来。

苏轼有《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关于“寒食”最好的作品之一。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讲完“寒食”,最后讲讲“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 ,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其实是在唐宋之后。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明融入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现在成为了法定节假日。

【小题检查】

1.“人日”对应的是哪一天( )

A.正月初一 B.二月初二

C.正月初七 D.正月十五

2.以下诗句和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B.人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C.上元: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辙)

D.社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3.下列诗句中体现的节日,按照时间先后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③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

④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王维】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小编会放在讨论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