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站坐卧中隐藏的养生秘诀(1)——站,挺胸12腰1
一个人每天的肢体状态,不外乎走、站、坐、卧四种身形。但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应该如何去走、站、坐、卧。这个观点提出来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只要是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谁不会这四种动作,每天的生活根本离开它们啊?!但我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最符合人体养生,身体能量消耗最小,甚至还能补充元气的四种身形,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姿势,要么有违于养生,要么会损害骨骼与形体的健康,要么对人体能量的消耗过大,要么无法有效去补充身体的元气。
那究竟什么样的走站坐卧姿势,是对人体最有利的呢?其实就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四句口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四句话估计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生活中能真正能做到这四项标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四个标准究竟为何意?我们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标准?干嘛要用“松、钟、风、弓”来作为比喻?浩然计划用四期文章,来给大家揭秘这四句口诀真正含义,以及其中隐含的养生秘密,今天呢,先给大家分享第一句口诀——站如松。
首先要说明的是:“站如松”口诀中的这个“松”,不是指主干粗状而枝叶细小的红松(如左上图),而是指类似于右上图的这种黄山松。很多人认为理想中的站姿就是像士兵那样昂首挺胸,把站如松简单地理解为像松树一样直立挺拔。其实这种理解完全错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从来不讲“昂首挺胸”,认为这样反而对人体有害,长期挺胸昂头会造成肩胛骨及背脊肌肉紧张,引发肩颈方面的诸多疾病,过分地挺胸还会造成脊椎的变形。
正确的站姿应该是“身体端正、含胸拔背、微收下颌、脚若踏空”——意思是身形不偏不倚;把胸在自然状态下微微向里含住,顺势把背抻展拉开;头部既不能昂起,也不能低垂,在头顶水平的前提下,将下颌略向下收一点;双腿不用力,双脚像踏在空气中,但又特别稳固。
注意这里所指的“含胸拔背”,并不是驼背或把背弓起来,而是把背上下伸展,两肩放松并向斜下方舒展开来。动作要领是绝对不能耸肩,也不能向前合肩,一耸一合背就驼了,也就与“含胸拔背”相背道而驰了。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昂首”肯定不利于健康,这点毋庸置疑,但“挺胸”的说法却也不能算错,只是要搞清楚该“挺”哪里?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适合前挺的部位,是人的第12胸椎与第1腰椎这两个部位,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呢?对于女人来说,就是胸罩或运动背心下缘的地方,男人就是整个身体躯干正中间的地方。判断胸12还有两个方法,如果在脊柱的两侧摸不到肋骨,这个区域大概就是胸12;或者在弯腰的时候,腰部后弓的顶点棘突位置大概就是胸12。找到了胸12,紧邻向下的就是腰1。
只要保持住胸12与腰1这个地方的椎体前挺力,就是人体在站立时上半身最佳的姿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挺“胸12、腰1”的动作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身体保持中正挺立的基础上,Hold住肚子就可以了——也即要做到“收腹”。“收腹”这个词常与“挺胸”放在一起,名曰“挺胸收腹”,不过估计绝大多数人对于收腹还好理解,但对于挺胸竟然挺的不是胸口,而是胸椎最下沿与腰椎的结合部则闻所未闻了。
从上边这张图可以看出,人体的脊柱本来就是有生理弯曲的,一般人误以为要挺的胸口位置,其生理曲度恰恰是向后的。把这个部位的脊柱向前挺,完全违反了人的生理结构,必然造成脊柱以及附近的肌肉与神经紧张,气血经络受到压迫而不通畅,长期以往自然造成肩、颈、背方面的疾病。当然,过分地向后弯曲胸椎,则又会造成驼背,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诸多的危害。
如果对比“挺胸12与腰1”的方法与中国人所讲的“含胸拔背”,你会发现两者其实是一回事。正是因为胸椎的生理弯曲本来就向后,形似一张背在后而弦在前的弓,所以我们古人讲要“含胸拔背”——拔背使胸椎处于最自然的伸展状态,背部肌肉群完全放松;含胸则放松了胸部的肌肉群,使人体能够更深、更缓、更大幅度地进行呼吸。含胸拔背顺应了人体脊柱的自然流线,因此是最有益于健康的姿势。
那么挺胸12与腰1又有什么效果呢?从上图可以看出:腰椎的弯曲方向与胸椎恰恰相反,是向前的,而胸12与腰1正好是两个生理弯曲的结合部,挺这里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顺应腰椎向前弯,恰恰相反,是为了放松减轻腰椎曲度的压力。当我们收腹时,自然就会把腰椎放松了,而放松后的腰椎会变得更直一些,或者说会从过度的张力状态中缓解下来。
因为脊柱的联动作用,收腹与松腰椎后,胸椎及前后的肌肉群也就自然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会本能性地去含胸拔背(否则身体会很难受)。因为腰椎本来是向前曲的,而胸椎是向后曲的,收腹放松腰部的结果,必然导致胸椎与腰椎的结合部,也就是胸12与腰1这个部位,会产生一个向前挺的力。不过这个力并不是我们主动挺出来的,它只是收腹后的一个自然结果。
自然界大多数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都没有类似于人体的S形脊椎,原因在于只有人是直立行走的,人体上半身的重力都会压在腰椎上,腰椎的生理弯曲具有适应机体的支架、负重与减震作用。
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腰椎所受的压力很大,所以成年人最常见的身体不适,常表现为腰酸背痛。而当我们放松腰部时,就能缓解腰椎所受到的压迫力,长期坚持就能缓解乃至疗愈腰痛、腰酸、背沉、坐骨神经痛、大肠及肾方面的病症。
此外,一旦我们含胸拔背,放松了背部与腰部,脊椎也就会处于十分放松的状态。从中国内家养生与修炼的角度看,就能更有利于督脉阳气的运行,如此对于阳虚、气虚、肾气不足的人会有很大的好处。人体很多疾病都与阳气不足有关,学会正确的站姿,就能慢慢地增补阳气,有可能最后就会让很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不药而愈。
胸椎因为连接着肋骨,而肋骨又包裹着心肺等重要器官,如果挺前胸的话,不但不能放松胸椎,反而会造成胸椎、肋骨与周围肌肉的紧张,因此挺前胸的时间一长,人就会特别累,脊背与肩颈部位就会十分酸痛。而且前胸一旦向前挺出,人体必然也会更加挺腰,这样就对腰椎的压力更大。女人穿上高跟鞋后,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只得去挺胸曲腰翘臀,长期以往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前面提到正确的站姿除了要“含胸拔背”外,还要“微收下颌”,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颈椎也是弯的,这个向前凸的生理弯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头的重量,一方面还是为了减震。人在正常状态下颈椎是自然弯曲的,可是当我们低头工作、看书、玩手机等时,颈椎前凸的生理弯曲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后部肌肉与韧带劳损,及其他各种颈椎病变。现代人每天低头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此便造成了颈椎病的大面积泛滥。
那么怎么保持颈椎自然的这个生理弯曲呢?其实很简单,我们要做的不是抬头,也不是低头,而是“后缩下颌”。不过千万不可过于刻意,否则呼吸会有压迫感,古人讲要“微收下颌”,怎么才能做到微而不过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保持耳朵坠在肩膀的正上方就可以啦。如果你穿有领子的衣服,这时脖子应该是贴在后领上的。
接着,还需要保持身体的中正。大家在站立时不妨照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身体站直没有?头正不正?两个肩膀平不平?胸廓两侧与腰线两侧是不是很对称?肩膀是不是在盆骨的正上方等?双脚距离既不可过窄,也不可过宽,以脚外缘相隔大致与肩膀等宽为宜。腿既不要弯曲,也不要力挺,自然直立放松即可。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一股顶天立地的气势,也就是上身要保持一个垂直向上的力,腿要有一股直插入地的力。不过特别强调的是:要得到这两个力,第一是要“用意”而不能“用劲”,身体绝对不能紧张,一用劲全身就僵硬了,身体要松下来,但又要松而不懈;第二是要与含胸拔背、收颌松腰结合在一起,这种气势自然就起来了。这个时候即使上肢做一些比较大的动作,身体也会很稳。
这种意境很难用言语表述,我们古人只得用松树来做比喻。你看松树根部就像人的双腿双脚一样,紧紧插入土中或石缝里十分稳固;主干或直或弯,就跟人的脊柱与身躯一样,舒展又不失挺拔的劲力;枝叶如头如臂,虚灵上顶,左右开合,松活中又带有内在的韧性。整体的感觉是秀美不落于娇柔,大气不至于粗犷,挺拔不显得僵直,舒展而不失章法。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站如松”是古人练站功时的口诀,内在还有很多要旨,因此上述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站桩日久后的意境与身体效果。平时我们自然站立时,只需要做到前面介绍的那几个要点即可。不过如果脊柱已经变形,或者患有颈椎、腰椎、胸椎等方面的疾病,或者体弱气虚,或者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上述看似简单的站姿则未必能做到,这时就推荐每天能坚持站桩练功,一段时间后身体机能就能大幅度恢复与提升。
篇幅的原因就不多介绍站桩的要领了,这里面的门道既深奥又玄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浩然粉丝群”,在群里与其它的群友或浩然的助理们咨询互动。行文至此,有关如何“站”的要领已经基本介绍完了,不过还留了一个尾巴,就是要领中有四个字没有说明—— “脚若踏空”,而且这个要点似乎与前文所述的“腿要有一股直插入地的力”相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只要能真正能做到“脚若踏空”,双腿就自然生出一股十分厚重的下插之力。
踏空意味着要双腿双脚不能向下使劲,为什么反而会生出一股向下的力呢?这就是中国内家功夫的玄妙之处,真的很难说明白,但只要你站上一段时间的桩,就能体会到这个感觉。如果你不想站桩,那浩然告诉你一个诀窍吧,就是站立时注意把腰向上“拎”起来,很快你也 能体会到这种奇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