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定鼎之战,来自一名千古罪人

但凡王朝更替,只要不是宫廷政变,大抵都要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决定战争走向的,往往都是一场关键性战役。楚汉相争持续四年,刘邦胜少负多,最终凭借垓下之战,一举奠定大汉基业;刘秀若无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谈不上后来的“光武中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统一北方,兵锋直指江南,结果被周瑜火烧赤壁,大败而还,而赤壁之战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至于南渡的东晋王朝,在危如累卵的形势下,出人意料地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更是一战而定天下的典型案例。

▲金军兵峰势如破竹

南宋只有半壁江山,终其一朝,都未能收复中原,可谓积贫积弱,其立国之路也尤为艰难,可以算得上死里逃生式建国。当时军事上处于鼎盛时期的女真金国,在相继灭掉百年老王朝辽国和北宋之后,得知自己立的傀儡张邦昌被赵构赐死,金使又被东京留守宗泽扣押,发誓一定要彻底灭掉赵宋,于是连续三年兵锋南指,一路势如破竹,第三年更是轻松突破了南宋右相杜充布置的长江防线,在马家渡大败宋军,接下来不到一个月便攻占了临安,然后继续南下,直到将赵构君臣逼入大海。

▲宋高宗赵构

在此期间,宋军对于金军完全就是闻风丧胆,一触即溃,这种恐惧到了何种地步?金军逼近扬州时,前锋部队不过五百轻骑,宋朝九千守军不战而溃,刘光世调派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前去增援,走到半路,又溃散一空,简直是“未触即溃”。以忠勇著称的韩世忠,是宋军中少数能打硬仗的将领,但金军一来,他先是率军退守淮阳,金军逼近淮阳时,他也不出战,直接让城出走,率军撤至沭阳,金军尾随而至,韩世忠见金军紧追不舍,干脆弃军从海路撤至盐城,大敌当前,军队突然没有了主帅,自然是一哄百散。
韩世忠都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马家渡一战,宋军主力溃散,也将恐慌带到江南各处,因此金军在江南如入无人之境,金军主帅金兀术过独松岭时,看到两边峭壁悬崖,地形十分险要,叹道:“南朝无人,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关,吾岂得渡哉!”
当时宋朝驿站邮传全部中断,各地守臣只是风闻金军已经渡江,却不知到了哪里。临安知州康允之听说城外有一支人马逼近,以为是寻常盗贼,便派军队出城剿灭,刚好碰到金军前锋侦察游骑,宋军靠着人多,斩杀了几名金军,并将两颗首级呈给康允之,康允之一看那首级上的发辫耳环,还有那阔脸塌鼻的面相,惊叫一声:“此金人也!”立马弃城南逃。在这样的风声鹤唳中,南宋小朝廷覆灭只是瞬息之间的事,南宋极需要一场胜利来打击炽焰熏天的金军,从而稳定民心士气,一旦“宋祚已尽”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要说赵构,就是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千古一帝再世,恐怕也无力回天。

▲中兴四将

纵观当时的战局,宋军一盘散沙,几位后世称道的中兴名将都难堪此重任。刘光世虽然将门之后,而且手下兵力最多,却是畏金如虎,极力避战,此时率军远在江西,指望他来打这一仗无异于与虎谋皮;韩世忠在马家渡之战后,见金军兵锋正锐,不敢迎战,再加上之前溃散的军队还没集结完毕,于是退守江阴;岳飞这时不过二十来岁,刚刚独立领军,手下才两三千人马,虽然屡次袭扰金军,但毕竟难以撼动大局;至于吴玠、刘琦等人,都还是偏将身份,远未出头,因而此战的重任便落在了张俊头上。
张俊年轻时便军功卓著,史称河朔山东无剧盗,多半都是他的功劳,他的名位算是一刀一枪从死人堆里拼出来的,没点真本事挣不到手。事实上,张俊甚至曾经有机会改变北宋灭亡的命运,只是机缘巧合,天不助力,终至功亏一篑。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围困东京,在索取大量钱财,并逼迫宋廷以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条件后撤围,不料三镇军民死守不降,宋廷掂量再三,决心派遣数路大军增援太原,由此开始了决定北宋国运的太原之战。

▲太原之战

张俊随名将种师中所率的主力往援太原府,刚开始进军顺利,收复了几处失地,然而就在种师中因敌情不明持重行军时,宋朝知枢密院事许翰却误信谍报,以为金军已经撤退,再三催促种师中驰援太原,并责以“逗挠”之罪,种师中无奈,只得亲率主力放弃粮草辎重,轻装进军太原,结果在榆次遭遇金军数万铁骑,陷入重围。
即便此时,战局仍有扭转的机会,张俊当时在军中担任队将,率部主动进攻,金军没料到突然杀出一支劲旅,措手不及,死伤甚众,张俊缴获了上千匹战马,于是向种师中请求乘胜进军。古时打仗,极讲究排军布阵,一旦军阵被冲乱,就有可能兵败如山倒,而且由于通讯不畅,前方失利后,后方不知究竟,会产生极大的恐慌,因此这时候趁机进军,有可能迎来一场大胜。
可惜,种师中没有采纳张俊的建议,以时日不利为由,令张俊退守,金军缓过气来,得知宋军退却,便放心大胆地合围,加紧进攻,终于攻破榆次,种师中也以身殉国。
而张俊在乱军中率所部数百人突围而出,且行且战,并且在乌河川与敌遭遇时,再次大败敌军,斩首五百级,最终全身而退。
所以说,张俊能战敢战,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他在历史上不受待见,多是因为他在岳飞冤案中,有落井下石之举,但倘若因此将他贬得一文不值,则是一叶障目不及其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建炎三年,赵构率百官南逃至明州,康允之赶来,告知金军已于数日前攻陷临安,而且一路南下,很可能会突然杀至,惊恐之下,赵构君臣决定立即登船下海,躲避金军。得知张俊即将率军抵达明州,也请旨要海船一同下海时,赵构亲笔写了诏书送给张俊,告诉他军至明州已经退无可退,命张俊驻留明州抗敌,诏书最后写道:“惟卿忠勇,事朕有年,朕非卿则倡义谁先?卿非朕则前功俱废。卿宜戮力共捍贼兵,一战成功,当封王爵!”可谓言辞恳切,字字有声。
张俊此时麾下有两三万精锐,很多是跟了他多年的老兵,而且装备也相当不错,甲胄齐全。接到赵构诏书后,便与下属商议,决定在明州阻击金军。

▲明州之战

建炎三年的除夕,张俊率军与抵达明州的金军前锋部队在高桥附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明州地处江南,河汊沟壑众多,不利金军铁骑驰骋,再加上宋军阵地后面还有一片竹林,也不利于金军的拐子马包抄宋军身后。战事胶着之际,主管殿前公事李质率领班直卫士前来助战,明州知州刘洪道也率州兵在军阵旁射箭助战,金军支撑不住,终于败退,坠入河汊水田者无数,都成了宋军刀下之鬼。我在新书《建炎南渡》中,对明州一战的酝酿、筹划、交战过程都有详细描述,不得不承认,张俊的确称得上是一员勇谋兼备的战将。
明州之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海船上,赵构君臣额手相庆,此战不仅打击了金军连战连捷的势头,更重要的是,让低迷到极点的宋军士气终于有所提振,不久之后,陈思恭又率水军在太湖狠狠咬了金军一口,而韩世忠更是将兀术大军堵在黄天荡四十多天,几乎使之全军覆没,虽然功败垂成,但却给了金军极大的心理震撼。
明州之战后,南宋危如累卵的形势有所好转:张俊携得胜之军驻守台州,正面挡敌;周望退守太湖,窥伺敌后;刘光世驻军江西,威胁侧翼;岳飞虎踞宜兴,捣敌腹心;韩世忠占据长江,断敌退路。这还不算,辛企宗兄弟手下还有上万精锐,扈卫圣驾,随时都可以上阵助战。
而此时的金军,已呈强弩之末的疲态,可惜的是,在韩世忠将金军主力堵在黄天荡四十多天里,各路宋军畏首畏尾,宋朝主事者也未能坚决下令各军合围,以至于本可取得像淝水之战那样一场大捷的黄天荡之战,最后以金军反败为胜收场,令人扼腕叹息。
一直以来,都有人质疑明州之战的战略价值,其实看看对手怎么说的就明白了。在《金史》中,涉及南宋建国的部分,只记载了三次金军败绩,其中一次便是明州之战,另外两次,一次是和尚原之战,吴玠率军大败金军,力保川陕不失,另一次是顺昌之战,刘琦率八字军击退金军主力。有趣的是,三次战事的金军统帅都是兀术。
总而言之,明州之战虽然规模不算大,战果也不那么辉煌耀目,更无法与历史上开创新朝的大战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相提并论,但考虑到当时南宋军力之孱弱,形势之危急,明州之战相当于一个被北方莽汉追揍得鼻青脸肿、无路可逃的江南书生,突然发威,反手一掌,扇得那莽汉眼冒金星,脚步踉跄,不得不收敛三分,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因此说它是南宋的定鼎之战,也不算太言过其实。

▲黄天荡之战

文章内容节选自冷研合作作者许韬所著书籍《宋金逐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