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的!我的尾巴都被咬断了,你也不管管!
双胞胎
智慧猪场 2021-03-16 15:23:18 923
任何对动物机体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Stressor)。当这种应激反应真正威胁到动物的健康时,动物就会觉得不适。应激期间,各种生物功能的减弱使得动物处于一种亚病理状况,且易于转化为病理变化。专家指出,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咬尾不仅对猪只的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对生产管理和经济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咬尾的发生及其生理基础
咬尾是现代养猪尤其是高密度的集约化养猪中容易出现的一种恶癖行为。
咬尾症,一种异食癖,是猪应激综合症(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受现代养猪生产中的许多不良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深究集约化养猪生产易发咬尾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养殖环境没有为猪只自身固有的本能——探究行为提供空间和材料。猪在觅食时,首先是拱掘动作,先是用鼻闻、拱、舔、啃,当诱食合乎口味时,便开口采食,这种摄食过程也是探究行为。
同样,仔猪吸吮母猪乳头的序位,母仔之间彼此能准确识别也是通过嗅觉、味觉探查而建立的。猪在猪栏内能明显地区划睡床、采食、排泄不同地带,也是用鼻的嗅觉区分不同气味探究而形成的。可见,探究活动对自然条件下的猪只是多么重要,与猪只生存密切相关的活动几乎都与探究行为有关,可以说这是猪只生存的方式和本能。而现代养殖环境却限制了猪只探究行为及其动机的表达,猪只只好退而求其次,对环境妥协和适应的结果往往引发咬尾、咬栏等异常行为的发生。
咬尾行为主要见于群养的生长猪,咬尾开始时是一头猪把另一头猪的尾巴放进自己的嘴里轻咬、玩耍,而被咬者则会忍受其行为。但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随着体重的增长,个别兴奋的猪往往用力过大。将尾尖咬破或咬断,被咬尾巴就会受伤并开始流血,然后就会引发其它猪对其尾巴和咬尾的兴趣,当尾巴连根咬掉时,猪就开始咬身体的其它部位。
受伤的猪变得顺从,行为沮丧,被咬时也反应迟钝。伤口开始污染,导致猪后腿和臀部及整个脊椎炎症发生,二次感染将造成肺、肾、关节和其它部位的炎症,最终导致受伤猪的死亡。
应激及咬尾的防治
前面提到,高度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应激因素,常常导致猪只处于应激状态,发生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而咬尾行为的发生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猪只临床症状的具体表现。可见,在导致猪只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中,有些(但并不是所有的应激因素)往往也能引发猪只的咬尾行为;反过来则可认为,发生咬尾行为的猪只必然处于应激状态。下面从营养因素出发,试图通过改善猪只的生存环境,来减小或预防应激反应和咬尾行为的发生。
营养因素
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通常饲养的猪种生长速度都比较快,代谢强度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而圈养、水泥地面、不放牧、不见天日缺少日光照射的封闭式饲养方式,限制了猪只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使日粮成为它们摄取营养的唯一来源。生产上通常使用的是全价配合饲料,是根据猪只各个生长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进行配制,受猪种、生长速度、采食空间、温湿环境、疾病等众多因素影响,配制出来的日粮要正好满足猪只的营养需求并非易事。
因此,配制日粮时,一定要注意容易引起缺乏又与营养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A、D、E)、微量元素(例如铜、铁、锰、锌、镁、硒)和常量元素(例如钙、磷、钠)的含量,此外还应考虑饲料原料的可消化性和内在品质,蛋白水平要适宜,氨基酸要平衡,不要使用霉变饲料,可适当提高日粮的纤维含量或在全价料外提供青绿饲料供给猪只随意咀嚼,在日粮中少用或不要长期添加抗生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