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内下塘:算盘业集散地

《姑苏晚报》2021年03月08日 B08版

  华致中

  讲起算盘,现在的年轻人很陌生了。这种传统计算工具已有上千年历史。算盘的发明,据传为东汉徐岳,其《数术记遗》里已有“珠算”一词。另一说为宋元时期,在《清明上河图》长卷画中,画有一把算盘,可见早在北宋以前就已使用这一计算工具。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手工业的繁荣,苏州算盘制作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清乾隆《吴县志》中,就有对算盘制作的简述。《吴门表隐》载,“算盘,浒墅关俞家制造最精。”另据苏州手工业档案资料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祝老二算盘作”开设在阊门内下塘街。此业在晚清时期曾归属于红木小件业。

  1926年,苏州算盘业发展进入活跃期,专营算盘制作的作坊增至7家,从业人员近百人。抗战胜利后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生产算盘的作坊已达21户,这些店铺靠自产自销生存。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发展需要,算盘业作坊从原来的46户,三年间猛增至110户,从业者500余人。由于历史沿革传承,绝大部分算盘作坊集中在阊门内下塘街,那里成为姑苏算盘的集散地。较有名的“王万源算盘作”,开在下塘街59号,专营各类算盘,畅销各地城乡。1955年8月,22户算盘作坊组建“算盘生产合作社”,社址设在阊门下塘街宫弄。次年又另外成立“公私合营合众算盘厂”,这一厂一社平均月产算盘4.7万把。1958年,算盘滞销致多数职工转行,仅剩百余人的算盘社,不久也在拆并中退出历史舞台。

  苏州算盘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除特选老红木外,白木一般以石楠、枣树、椐木为主。老红木主要从广东、福建沿海等地采办。白木则在江南地区采办。算盘种类分全红木、半红木、特制半红木和白木。每个种类中又分大子、中子、小子。规格上又分为9档、11档、13档、15档与17档等。亦有顾客定做的特制袖珍算盘或21档以上的大型算盘。一般来说,13档用途最普遍。旧时店家柜台上,买卖算账全靠一把算盘,噼里啪啦,拨珠如流。更有资深账房或柜台高手,能同时用双手拨打两把算盘,左右开弓堪称一绝。

  通常一把算盘的制作,要经过对框、梁、档、珠四部分的精制加工。最后经上漆、装配与包角便完工了。在众多同行中,当时以潘纪长算盘作独家生产的“红木牛角子算盘”最为有名。这种算盘以红木料作框,以牛角料做珠,品质高超,手感滑润,工艺精湛,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但因价格昂贵产量极少。

  旧时,算盘被视作吉祥物,素有“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吉言。大户人家的小孩挂在脖子上的压邪“百眼筛”上,就饰有尺子、通书、花瓶、镜子和算盘等物,每一样皆寄托了吉祥如意的寓意。新娘陪嫁时带上一把算盘,喻示精打细算生活富足。因而在民间,算盘历来广受推崇。有的殷实人家专门定制以金、银、象牙或玉石等材料特制的工艺算盘,做镇宅之宝,或做儿女婚嫁之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含有算盘字眼的成语和歇后语,更是不胜枚举,如铁算盘、如意算盘、能写会算、二一添作五——双方平分、飞机里打算盘——空算等,可见算盘文化在民间的影响。

  谁家中如果藏有一把古旧红木算盘,若没上油漆,透溢出木质之原色花纹,并完全由木榫连接,那就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其中尤以紫檀、红木、花梨木等材质精制为上品。至于造型奇特(扇形、拱形或圆形等)、工艺考究、制作精良、文化含量极高的算盘,更是稀罕之物为藏家所爱。

  旧时苏州制作的算盘,除满足本地城乡需要,主要销往东北与华北地区。其中有一家金德记算盘作,产品口碑极佳。抗战前,产品还通过上海华兴商行销往南洋群岛,每年达4000把以上,主要为各档次的红木算盘。新中国成立初期亦有外销,大多为华裔集中的东南亚国家和日本。一度,姑苏算盘蜚声海内外。

  如今,算盘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在一些水乡集镇,偶尔仍可见店家使用算盘。账房先生运拨算盘的独特风采,有一种穿透岁月的韵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