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太“懂事”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娇罢了,只是适应了做懂事的孩子,适应了别人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
懂事,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是对孩子体谅和温暖的认可。
然而,孩子超越该有的年龄,表现出过分懂事时,却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很多时候,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积攒的心理问题越多。
有些懂事,是孩子讨好父母的方式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一个话题。
朋友说:“以后你有了孩子,希望她懂事一点,还是调皮一点?”
我笑着说道:“哈哈,肯定想要个懂事的孩子啊,希望她像个小棉袄一样贴心。”
朋友意味深长地说:
“懂事意味着你的孩子要为别人的需要考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考虑。时间久了,就习惯性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深以为然!
电影《奇迹男孩》里的维娅在四岁前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个弟弟。
后来,弟弟出生了,却天生面部缺陷,从此整个家庭都围着弟弟转。
虽然弟弟夺走了父母原本对维娅的关注,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应该懂事,不给父母添麻烦。
她曾说:“在家里,弟弟永远是太阳,我们都是围绕太阳转的行星,我很爱我的弟弟。”
维娅为了让父母放心,作业不需要父母的监督就可完成,也不需要父母提醒就会努力复习考试。
她曾经在心里不停地暗示自己:“要懂事,不能给他们添麻烦。”
这样懂事的维娅,内心却极度渴望父母的关注,她说:“我希望妈妈也能看看我,哪怕只有一次。”
武志红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懂事的孩子总是过分地“善解人意”,不敢去索取任何东西。他们往往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却十分在意别人的感受。
让别人觉得舒服,是懂事的孩子讨好他人的唯一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对他们最大的治愈,就是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
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独自前行。
孩子越乖,越需要警惕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点赞上千的回答中基本都是:“不快乐。”
那些孩子是真的懂事吗?
并不是。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之前和朋友一起吃饭时,无意间谈起小时候。
好友说:“你知道吗,我最大的'意难平’,就是小时候太乖了。”
好友上学时,家里人生意很忙,从未参加过家长会,好友每次内心的渴望和期待都会变成委屈和难过。
五年级的时候,妈妈第一次答应好友参加家长会,他高兴得不得了,还准备了一封信送给妈妈。
但到了家长会那天,好友满心欢喜等来的人却不是妈妈,而是奶奶。奶奶告诉他,妈妈需要忙生意,所以让奶奶替妈妈来。
好友说,那一刻心沉到了底。他佯装懂事的样子点点头,那封信也没能送出去。
一次放学路上有人问好友:“你爸妈去哪了?”好友淡淡地回答:“我是孤儿。”
此时的好友无奈地笑了笑,说:“自己始终无法释怀父母对自己的疏忽。”
张悦然在《樱桃之远》中说:
“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
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察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
懂事的孩子往往很乖,很听话,通常善于隐藏内心的情绪,并且习惯顺从和配合,去做大人觉得“应该”做的事,父母的认可,是他们努力的动力。
三毛曾说:“人一辈子的成就,都不及父母的欣赏。”
而孩子需要的,不过就是他的真实感受能够被父母感知到。
懂事的孩子,情绪都在心里
《少年说》中,一位姐姐走上天台哭诉妹妹在家经常欺负她,每次姐姐想教育妹妹,妹妹都会跑到爸爸那里告状。
而她的爸爸,从来不问事情真相,一味袒护妹妹,不分青红皂白训斥她一顿。只因为在爸爸心里,自己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妹妹。
听完女儿在台上的哭诉,爸爸却在台下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观点,没有注意到台上的女儿因为委屈而红了眼睛。
这位能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心里话的孩子,因为父母口中的懂事忍耐了多久?
只是大了6岁,凭什么就要放弃她在这个年龄该有的放肆和任性的权利,而一味忍让妹妹呢?
心理学上说:“看见即疗愈。”
情绪,其实是孩子“呼救”的一种方式,他们需要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难过,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看不到孩子的“呼救”。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安全感,内心情感不被看见和接纳时,就会在某个时期将自己的反抗表达到极致。
活在乖巧、懂事标签下的孩子,他们希望父母对自己关爱的诉求往往更强烈。
此时,父母更应该尊重他们,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与孩子共情共融。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很多大人都忘记了,世界上除了成熟和懂事,还有委屈和不开心。那些被忽略的孩子,更需要被尊重和重视。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成熟、懂事不是一味顺从,而是善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在难过和委屈面前也依然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让懂事成为绑架孩子的绳索,而是能看得见孩子的感受、看得见孩子的情绪、看得见孩子的努力。
与此同时,他们允许孩子在一定边界内释放自我、获得尊重,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只有被看见、被认同、被共情、被理解、被尊重,才能在爱的注视下,真正健康地长大。
*来源:蜂虻(ID:fengmeng2019),一个有态度、温度和深度的原创聚集地。
(0)

相关推荐